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观见】谁让“妇女”变“女神”?
分享至:
 (8)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赵翰露 2016-03-08 21:07
摘要:无论“女生”还是“女神”,潜意识里是把女性的价值锁定在“年轻漂亮”上;女性不愿意接纳“妇女”的称呼,本质上则是因为,社会将女性的“年龄增长”和“回归家庭”视同贬值

大概没人预料得到,今年“三八妇女节”的舆论风向,居然吹回到了“妇女”二字上。

 

有人觉得,这个词落伍了。他们想把“妇女节”改叫“女生节”,甚至“女神节”。

 

而这引来了另一些人的坚决反对。网上掀起了一场类似“保卫妇女节”的“运动”。在捍卫“妇女”二字的人们看来,这是一场重要的女权宣誓。

 

在观见作者看来,语词嬗变的背后一定有社会思潮的涌动。非得把“妇女”看作是一场“女权战斗”固然矫情,但恐怕,“女生”和“女神”背后,藏着的是更值得忧虑的集体无意识。

 

 

转折

 

“妇女”,《新华字典》释义为“成年女子的通称”。词语分为两部分,“妇”指已婚女性,“女”在古代则通指未婚女性。

 

可见,最开始,“妇女”既包含了“妇”,也包含了“女”,已婚和未婚女性都在其内。

 

“三八妇女节”也由来已久,其全称为“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诞生于美国,最初的诉求,就是为女性争取工作权、选举权,争取同工同酬和八小时工作制。

 

中国首次纪念“三八妇女节”是在1924年。《解放日报》记载,当时,“广州的劳动妇女联合了各界被压迫妇女在第一公园举行盛大的纪念会,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同工同酬’、‘保护童工孕妇’、‘同等教育’、‘禁止童养媳多妻制’、‘禁止蓄婢纳妾’、‘建立儿童保护法’等口号,并列队游行。”

 

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人质疑“woman”被翻译为“妇女”。在官方语言体系中,“妇女”也一直是标准的对女性的称呼。1980年代及以前的新闻稿件、文学作品中,“妇女”几乎就是“女性”的代名词。

 

而到了1990年代中期以后,文字工作者们开始刻意区分“妇女”和“女性”了。“妇女”除专有名词搭配外,通常与“中年”、“老年”、“家庭”连用;年轻的,一般称为“女青年”、“年轻女性”。

 

数据为证:1980年代及以前,《解放日报》每年都有两位数以上的稿件使用“青年妇女”这一称谓,多可达100多篇;1990年代起开始降低;至当代,还在用“青年妇女”说法的稿件,每年仅有1-2篇。

 

“妇女”与“青年”在当代被割裂了。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多数年轻女性在被称为“妇女”哪怕是“青年妇女”时,通常感到不愉快。“妇女”与“中年”、“家庭”的联系更紧密了,这在婚龄延后、青春期拉长的今天,也自然不能被轻易认同。

 

更惨的一个词是“三八”。由于长期与“妇女”捆绑,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妇女”的代名词。而与“中年”、“家庭”捆绑了的“妇女”,在大众印象中又是流短蜚长、见识浅薄的角色。

 

于是,“三八”便逐步异化成了一个贬义词。

 

女神?

 

不过呢,节日总是要过的,更何况许多女性从不肯放过任何一个可过的节日,商家也是一样。“三八妇女节”的名字不好听,但完全就是女性的节日,更要大张旗鼓地过。

 

只是名字成了问题。于是走了两种路子:“三七女生节”在各大高校已经是十余年的传统;新近诞生的则是将3月8日称为“女神节”,也许是为了照顾已经走出校园但尚未成为可悲妇女的一大批女性的美好心灵。

 

“女生节”直观地展示了青春躁动的荷尔蒙。常规动作是,校园里挂起各院系男生撰写的标语,内容不外乎吹捧本院系女生的特点。典型如:世上女神千千万,X院女生占一半;一生献给XX(专业),今天献给女生;我妈说了,儿媳妇必须是XX系的。

 

几年下来,含而不露的创意早已用完,男生们的表达愈发大胆起来。今年的新闻里,曝出类似“春风十里,不如睡你”的低俗露骨、更被指“直男癌”的校园横幅。而“女生与妇女只在一夜之间”这样赤裸裸贬低女性的说法,也竟成为“三七女生节”的噱头。

 

而作为商家噱头的“女神节”、“女人节”、“女王节”,除了不敢轻易低俗,做法也无甚可取之处。

 

女神节买单、女神节优惠、女神节福利、女神节表白,女神节当然要购物,女神节爱她就送她——跟所有的节日一样,传统风俗、宗教、理念的意义早已被削弱,而成为消费主义的一个又一个精致借口。

 

甚至“女神”这个称谓本身也是颇有意味的。流行语境下,“女神”本是普通男性对(明显高出自己的)优秀女性的崇拜性称谓,现已与几年前的“美女”一样,逐渐演化成对全体女性的无差别称呼。

 

说到这里,“三八妇女节”鼓励妇女劳动、倡议男女平权的本意已经完全消解了。

 

侵蚀

 

因词义嬗变,年轻女性不愿被称为“妇女”情有可原,但取而代之的却是“被睡”的“女生”,和“被消费”的“女神”,今年更是借助朋友圈等渠道迅速传播,难怪舆论对其反应剧烈了。

 

而更严厉的指责是,无论“女生”还是“女神”,潜意识里是把女性的价值锁定在“年轻漂亮”上。

 

换言之,女性不愿意接纳“妇女”的称呼,本质上是现有社会价值体系将女性的“年龄增长”、“回归家庭”等同于贬值。“家庭妇女”、“中年妇女”这些原本中性的词语,在如今的普遍认同中,基本是与“没文化”和“无人问津”联系在一起的。

 

其实,回顾历史,中国可能是全球二战女性地位提升最快的国家之一。1950年代起,“妇女能顶半边天”、“谁说女子不如男”、“不爱红装爱武装”等观念在全民中蔚然成风,女性拥有自己的职业,甚至从事操作机器、开拖拉机等传统男性的工作,都成为媒体和社会舆论一致赞扬的新现象。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结婚后不从、不冠夫姓,保持原有姓氏,这在全球亦属少见。

 

1980年代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后,女性的受教育和工作机会也大幅提升。在一项由专业咨询机构实施的职场两性平等的调查中,中国女性就业率高达73%,仅次于若干北欧国家,位于全球第一梯队。

 

但这样的成绩,如今似乎在被一点一滴地侵蚀——这指的并不是今年春节期间关于“女性不能上桌”等话题的讨论(当然这个话题也的确值得探讨),而是如“中年妇女”那样,潜藏在许多人日常无意识的定见中

 

知乎用户“筱霏”列举了多种代表今日女性地位的近期流行表述:

 

“某某(大龄)女星甜美如少女”——大龄女不可爱,少女才可爱;女性的价值体现在甜美、乖巧等“从属者”的特点上,而独立、坚强等“主导者”的特征,通常会被归纳为“女汉子”。

 

“大妈”——“大妈”天然地与“扰民广场舞”关联,“大叔”却是“成熟多金”男性的代表。

 

“我负责貌美如花,你负责挣钱养家”——女性是展示品,价值体现在美貌上,并且要以此与男性的经济价值匹配。

 

“正宫”(及与此关联的“二奶”、“小三”)——一妻多妾制死灰复燃;男性与女性的主从关系一目了然。

 

扪心自问,这些说法,你是否曾经中枪?大概几乎没人能够避免。没有要指责的意思,但显然,观念已经随着话语,“润物细无声”了

 

“妇女”也是一样。在女性要求把“妇女”改成“女生”、“女神”的时候,在男性觉得“妇女”因为关联“中年妇女”和“家庭妇女”而价值大打折扣的时候,人们的想法早已悄悄改变了。

 

所以,这一场讨论,毫无疑问,是非常及时并且有意义的。这或许是这些年来对“三八妇女节”最好的一次纪念。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朱珉迕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