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访谈丨“脸书”何以让印度联想到东印度公司?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小佳 2016-03-08 16:13
摘要:很多人其实都被误导了,以为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是信息不受限制的自由跨境流动。但观察显示,从2000年至今,全球范围的发展恰恰相反,国家强化对信息和数据的主权管辖,才是真正的趋势。在这方面,美国实际上是最典型的。无论是棱镜这样的全球监听项目,还是要求微软公司提交存放在爱尔兰的数据、执法机构要求解密苹果手机等,都是在强化而非弱化对数据、信息流动的主权管辖。所以,需要避免一种刻板印象,即好像加强互联网监管是国际社会中的特例,好像只有少数国家在这么做,其实不是这样的。

【编者按】 2月初,美国互联网公司脸书(Facebook)的免费网络服务Free Basics 平台在印度被禁。接着是董事会成员、知名风投家马克安德森在推特(Twitter)上向近50万关注者发布了一条令人震惊的评论:“反殖民主义活动已经给印度人民造成了数十年的经济灾难。”之后,整个互联网沸腾了。这场风波引发了针对安德森的批评,但是他在评论中触及的问题——Facebook的全球扩张与殖民主义之间的联系——并不新鲜。脸书的免费网络服务Free Basics 平台为何会在印度被禁?上海观察记者就此采访了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沈逸。

上海观察:你听到脸书免费网络服务Free Basics 平台在印度被禁有何感受?

沈逸:应该说还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吧。

上海观察: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印度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产业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印度又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脸书的免费网络服务Free Basics 平台为何会在印度被禁呢?

沈逸: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 涉及到网络中立之争,即能不能把网络空间根据一定的标准,如对网络使用费用的承受能力不同而进行区分。

这次在印度引起争议的,是脸书推出的一项服务,名为Free Basics。本质上看,这实际是一种互联网分级服务策略。根据脸书的说法,通过这种分级服务,印度那些无法支付上网费用的用户,可以在不支付或支付相对其他用户较低的费用时使用互联网。但是,这些用户使用的互联网,是经过脸书公司选择的互联网,其中的内容以脸书为核心,涵盖了一些被脸书公司认为用户可能用到的其他网络内容。如果用户希望访问更多的互联网内容,就需要支付正常的上网费用。

从这个角度看,媒体中广泛提及的所谓免费使用网络,实际上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准确的说法是,这实际是一种免费但被定制或筛选、过滤的互联网。如此一来,互联网实际上就被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收费的,一部分是不收费的。而免费的内容其实又是经过选择的。这样就有问题了:谁有权进行这样的筛选?脸书公司的潜在逻辑是,我提供服务,所以我选择内容。但这就触碰到网络中立原则的一个核心问题,即我们是否应该允许形成这样一个先例,根据拥有财富的多寡、差异,对不同群体的网络服务进行分级定制。

第二,背后可能体现了印度本土社交媒体对外来媒体扩张的抵制。

就公共政策制定和政府能力来看,印度政府在相关领域的效率,并不是以高而出名的。而这次印度政府的反应速度比通常情况下要快,态度也相对比较强硬。不排除这背后有印度本地的产业集团在其中施加了影响。印度信息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确实比较深,但更加精细的分析显示,印度的网络产业其实还处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较低端的部分,扮演的还是中下游的、提供辅助性服务的角色。班加罗尔并没有真正变成第二个硅谷,印度也没有出来像脸书、苹果这样的旗舰性企业,这就说明印度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

印度信息产业最具代表性的形象还是“代码小子”,即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大型软件的流水线作业,其主要的工作聚集于代码的复制和粘贴。当前,在全球信息产业链上软件被分成若干个块,印度承接的并不是原创性的部分,而是流水线、呼叫中心等。后者确实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产业,但不是全球信息产业链的上端。当然,某种程度上,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方面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印度需要一定的保护措施,印度本身也有保护的传统。

上海观察:据媒体报道,有用户在关于Free Basics 的论坛上这样写道,“东印度公司时我们已经犯蠢过一次了” , “不要再犯蠢了兄弟,永远不要!”东印度公司是英国殖民印度时期的一个典型代表。几个世纪过去了,为何脸书还会让印度人联想到东印度公司?脸书此举是否有互联网殖民主义之嫌?

沈逸:目前这方面的材料还比较有限,但从印度的历史、精英的心态等角度来看,这种联想的出现还是比较符合印度精英思维逻辑的。

互联网殖民主义是一个比较老的话题,很多讨论认为互联网殖民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和技术的殖民。但实际情况如何,能否简单照搬对殖民主义的批判,还是可以有很多讨论的。在互联网领域,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优势并且要保持优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另一方面,占据优势是不是就是主动的殖民、或者说就一定能实现殖民的目标呢?西方肯定有这么做的东西,甚至也有意图、尝试,但是否就一定能够成功,还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其实,真正的问题不是非西方国家在技术、规则、话语等方面和西方国家在互联网空间展开竞争,而是争什么?怎么争?

印度禁止脸书的free basics,无疑为印度本土企业赢得了发展空间,但印度更要思考的是,下一步用什么填补这个空间?例如,印度穷人上网的方案将是什么?在国际市场环境下,在互联网领域参与国际竞争时,印度将可能具备的优势是什么?这些才更是要认真思考的。

上海观察:有学者称:“我讨厌动辄就抛出诸如殖民主义这样的词,但是追根溯源,很难忽视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该学者还将两者的相似之处总结为如下几点:以救星的姿态出现;反复使用例如平等、民主和基本权利之类的字眼;掩盖长期的利益动机;用“总好过没有”的说辞来合理化不均等的分配;与当地的精英群体和既得利益者结成伙伴关系;指责批评者是恩将仇报。除了互联网殖民主义外,互联网主权也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话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互联网全球化也将是一个必然趋势。互联网全球化是否会冲击互联网主权?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沈逸:尽管殖民主义涉及或需要话语体系,但它最主要的特点首先不是话语,而是利益分配。所谓殖民主义,是指宗主国不公平地从被殖民国家获取利益,被殖民的一方则是利益受损的。殖民主义背后有一个冰冷的现实,就是某种程度上,我们面对的依然是一个弱肉强食的遵从丛林法则的世界。也就是说,不管是否公平,只要占据优势,最终它都会赢得权力。这也意味着,在国际竞争中,假如不能提高自己的实力,最后的结果就是被淘汰。例如,假如印度长期不能提供一个穷人的上网方案,那么,政府一定会面临压力,其参与国际竞争时也还是要面临优胜劣汰。所以,不是说给脸书的方案贴个殖民主义的标签,把它关在门外就解决问题了,而是要看到,应对殖民主义的最好方法是把自己变得强大。可以说,印度的做法对了一半,但还要做更多,核心就是要提升自身的互联网实力。

互联网主权可以分为对内主权和对外主权,对内强调至高性、对外强调平等性。现在,人们在谈互联网主权时,过于强调对内主权,或者说常常把对内主权和对外主权混淆起来。一讲主权,就是指国家对信息流动的控制,实际上,网络主权还包括不同技术实力的国家有权平等地使用网络资源并用于自身的发展。例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网络技术能力上是不对等的,但在国际网络空间治理上,发达国家不能凭借技术优势,不能因为占据互联网领域的强势地位,把自身所偏好的游戏规则强加于人。这就是互联网的对外主权。

对内网络主权,主要是指国境范围内的信息主权。在这方面,很多人其实都被误导了,以为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是信息不受限制的自由跨境流动。但观察显示,从2000年至今,全球范围的发展恰恰相反,国家强化对信息和数据的主权管辖,才是真正的趋势。在这方面,美国实际上是最典型的。无论是棱镜这样的全球监听项目,还是要求微软公司提交存放在爱尔兰的数据、执法机构要求解密苹果手机等,都是在强化而非弱化对数据、信息流动的主权管辖。所以,需要避免一种刻板印象,即好像加强互联网监管是国际社会中的特例,好像只有少数国家在这么做,其实不是这样的。

上海观察:对于国内的互联网治理有何建议?

沈逸: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是再正常不过的共识了,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互联网是法外之地。互联网非法外之地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现实中不允许的事情,在网上也不允许。

问题的关键,是在操作层面、政策层面如何实现这一点。互联网治理需要一套治理体系,建构互联网治理体系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加强政策工具箱的建设。这个工具箱里要有预防类的、教育类的、沟通类的、惩罚类的,甚至要有威慑类的工具。此外,除了互联网法律建设,还需要有配套的能力建设机制,如,要求网民不要传播网络谣言。那么,怎么鉴别谣言呢?有没有给网民一个环境提升相关鉴别能力呢?有没有进行怎么有效讨论、批评、反映情况的训练呢?有没有针对怎样做有素养的文明网民进行专项能力建设呢?在这方面就需要教育类的工具。

总的来说,要正确科学认识互联网主权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加强互联网治理体系的完善和互联网治理能力的建设。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邮箱:shhgcsxh @163.com )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