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姿正腔媛|“热梗”和“然后”,何以惹烦忧?

转自:交汇点 2024-05-08 19:36:18

说话词穷,习惯用“热梗”表达意思;滥用连词,一口一个“然后”……前不久,关于年轻人语言表达能力下降的话题引发关注。最近,又有专家提出,不少人讲话时使用连词过多,影响了语言的流畅性,甚至成为“口头禅”惹人厌烦。

“热梗”和“然后”,招来一片烦忧。当舆论与学界关注这些词汇时,大家关心的究竟是什么?是以专业标准“审判”通俗表达吗?从相关报道来看,还真不是这样。

先说词穷。近期有一份调查问卷,询问了千余名青年,其中过半受访者感到自己“文字干瘪、语言磕绊”;在互联网上,“失语者互助联盟”吸引了众多年轻网友加入,共同练习语言表达。尽量少用“热梗”当“嘴替”,认认真真把话说好,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共同的选择。

再说“然后”。然后一词本是表示前后顺序的连词,可许多人用“然后”过渡语言卡顿,破坏了表达的逻辑与完整。如果这只是少数人的说话习惯,还不必大惊小怪。但一些主持人、明星、公众人物在面对镜头时不停地蹦出一个个“然后”,把语病“传染”给观众,影响了年轻人的“话风”。

不难看出,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规范,不仅有现实隐忧,也有社会需求,是年轻人出于自我提升的内在需要。无论是美景当前,还是面对心仪对象,因为零碎词汇凑不成句,所以“爱你在心口难开”,这样的尴尬足以催人反思。

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语言鉴赏能力,则是“开不了口”“反感然后”的另一个关键因素。若是戴着“时光滤镜”,我们也许会觉得从前的人们“车马慢、书信远”,说话写字充满魅力。其实人有禀赋差异,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在人群中终究有限,在人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年代更是如此。今天,年轻人拥有更高的平均学历,欣赏得来高山流水的诗意表达,知道什么样的语言文字为佳。但多数人语言天赋仍然有限,轮到自己说话,心中一团锦绣却吐不出,“欲语词先穷”。“奈何没文化,绝了走天下”的自嘲,背后更有不甘。

天赋不足,更应少用“热梗”和口头禅,这是重拾语言之美的第一步。刘慈欣在科幻小说《赡养上帝》中,描写了一个科技极端发达的外星文明,他们的机器能自主生产,人们躺着就能过上好日子。“上帝”们不学习、不思考,其结果就是机器损坏却不会修,只能寻求人类的帮助。“热梗”作为语言工具,就好比故事中的机器,过度依赖它们,也就把主动权拱手让出。计算机普及了,学校仍然教基础数学;打字输入准又快,手写却也永不过时……强调自主思考,在基本功上下苦功夫,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驾驭语言工具等各类工具,而不至于被其束缚。

好好说话,也须珍惜好好说话的场合和对象。多参加线下活动,减少对虚拟环境的依赖;克服不耐烦的心理,和父母认真交流;在职场上用热烈的语言代替敷衍的表情包……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清短板所在,对抗语言惰性,用真诚和热情说好每一句话,用思考和阅读丰盈内心,相信明天的世界,一定能在年轻人的有力表达中璀璨生花。

(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