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阮仪三:城市的乡愁,你懂吗
分享至:
 (6)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阮仪三 2016-03-01 20:58
摘要:个人的记忆因感受的差异而各有不同,但却因共同家园的连接而又能产生诸多共鸣,进而外化成对家园、对地方、对民族、对国家的集体情感。表面看来,你是保护一个古镇,保护一片老住宅区,保护一个老房子,但实际上就是对地方、对民族、对国家历史遗产的尊重。

上海弄堂小景

 

【编者按】日前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尽管“街区制”、“打开封闭小区”等描述,赚足了公众的眼球,但是这份8000多字的《意见》,看点远不止于此。在“塑造城市特色风貌”这小标题下,保护历史文化风貌独立成段,并提出明确的时间表,即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

相比“街区制”这一更趋倡导性的理念,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已是当务之急。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研究的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认为,建筑本身就传承了中华文化传统,保护这些建筑,不仅仅要保护其外形和物质实体,也不仅保护其所形成的规模和风光,重要的是保存建筑内在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要保护我们传统文化的内涵,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下是阮教授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全文。

关于建设新农村,习近平主席曾说过三句话——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很多人谈到乡愁,就会想到农村,其实城市也有乡愁。乡愁是能够引起你记忆的东西,让你有思念、愁苦的东西。具体来说,除了山山水水之外,就是老房子,还有老房子里面住的人。现在我们看到老房子很少了,特别是乡村里面的老房子,拆得很厉害。对于这一点,我在各种场合已经谈得很多了。今天,我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谈城市遗产的保护。

古代建造城市是有规矩的

中国城市礼仪制度和我们的建筑是连在一起的。中国城市和建筑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你看北京城、故宫博物院,完全是按照历代规矩建造的,元明清三个朝代下来,虽然元朝是少数民族政权,但是还是尊重中国儒家的规矩,满清也是尊重儒家的。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文化传统,反映到建筑上十分明显,比如讲究天人合一,就反映在整个北京城的城市构建上。一般的城市也是这样,例如丽江,这是一个小小的州府城市,是少数民族,但其建筑也讲究中轴线对称。你看皇宫的屋顶是黄色的,一般而言,地方是不能用黄色的,那是皇帝用的;神仙分天神和地神,体现在屋顶上,蓝的是天神用的,绿的是地神用的,这都是有规定的。此外,屋顶的形式、房子规格的大小以及城市的布局,都有一定的规律。从屋子的实体,从内到外,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规律,在建筑上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而且代代相传,到了清朝集大成,并渐趋完善。由此可见,建筑本身就传承了我们中华文化传统。

在我们的民居、城市的建设上,有着丰富礼仪制度和文明教化的鲜明表象与痕迹。比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平遥古镇。每一幢房子、街巷、群体的布局,都是遵从传统文化礼仪,我们保护这些建筑,不仅仅要保护其外形和物质实体,也不仅保护其所形成的规模和风光,重要的是保存建筑内在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要保护我们传统文化的内涵,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讲文化,就要讲孔庙,金声玉振,孔夫子的很多声音都是金玉良言。有人认为,古代的礼乐等等都是封建迷信。要不要破除封建迷信?当然要,但是不能把传统文化精髓也当作封建迷信,一脚踢开。我们所要推翻的是束缚人类思想的东西。

古代建造一个城市,都有很好的规矩,这个规矩从周代就开始了。《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关于建设一个城市的几条规定,非常简单:“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我解释一下:匠人,指的是设计师,而不是一般工匠。建造一个国家的统治中心都城的时候,“方九里,旁三门”,这个是周代小国家,每个边开三个门。九条经路,九条纬路,纵横相间,每一条路都是分成三条车道,中间是皇帝走,两旁是一般车道分左右行。然后,经就是城市内部的道路,涂就是城郊的道路,轨就是城市的、郊区的道路宽度,都是九个轨道,通车子要那么宽的道路,这才是皇帝走的排场。城市的左边要建祖庙,祭奠祖宗,右边要祭奠天地,前面是朝廷,后面是市场,过去市场要在规定的地方建设的。不是要把朝廷殿堂建得非常大,而是一个农夫耕田的范围就可以了,当然这里说的是周代。

城隍庙门上为啥要挂个大算盘

中国传统社会任何一个朝代,对于建筑,是非常讲究礼仪制度的,最重要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你看北京故宫平面图,就能看得出我们祖先对天地人重要关系的尊重。没有祖先,哪儿来的你?我们要尊重祖先,建祖庙,尊重古代传承。除此以外,我们祭祀天地,造就了很好的礼仪场所,祭天有天坛,祭地有地坛,祭日月有日坛、月坛,人和天地密切相关。

我们还有文庙、武庙,县城是左文右武,左边是文庙,右边是武庙,左府右衙,左边是城隍府,右边是衙门。城隍庙管天管地,有很多城隍庙门上挂了个大算盘,意思是人算不如天算。人有千算,不如天有一算,你做了好事、坏事,阎王老爷都是记得的。你做了坏事,以为天知地知,其实是人人都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就会有报应。对于这一点,在我们过去的社会里,每一个城市都有城隍庙,就是教育你要与人为善,不要与人为恶。

除了城隍庙,我们还有钟鼓楼。左钟右鼓,那就是记晨昏,早晨敲钟起来,大家去干活,晚上打鼓,就回去睡觉。唐朝的时候就有说法,三通鼓打完之后就回去睡觉,不能在外面。温庭筠有一首诗,就是这个意思,说夜里在朋友家喝酒,鼓声打了,马上要跑回家,结果跌到沟里面就睡着了。半夜里醒过来爬起来,被巡夜的抓起来。吃醉了酒又说不清楚,就挨了一顿鞭子,回去跟白居易发牢骚。白居易说你自己该死,到了时间不回家,该打。可见,过去对城市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钟鼓楼,我们在西安还看得见,但是很可惜,钟鼓楼之间完整的一片古民居,已经被拆光了,变成了一个很漂亮的大广场,但是不符合史实。

家有家祠,家族有宗祠,这是维持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的地方。现在这两年,很多地方都在修家祠。我的老家是扬州,阮家是个大家,阮元是我的高祖。同济大学的陈从周先生看到我,问我:“你是三字辈,阮元是你的高祖对吗?阮元曾亲自定下了八个字,作为自孙辈起的排行,你说得出来吗?”我回答说:“恩传三锡,家衍千名。”陈先生说:“听到吧,要你把你老祖宗的功业一千年都留下去,要好好学习,好好做人。”我们家每年都去祭祖,传承家风,传颂阮元为国家为地方做贡献的事迹和他的一世清廉的高尚品质,让我们的后代继承祖业,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这一点很重要,也是建筑中很重要的文化传承。

今天,我们肆意地开荒辟地,对大自然不尊重,对于天地赋予我们的资源,我们不知道合理开发,对我们祖先留下的优秀历史建筑,我们也不知道很好地运用。比如,广州南海神庙,那是隋朝的建筑,历代的皇帝都过去朝拜,留下了历代帝王的碑刻,一进去就是康熙皇帝的“海不扬波”,再进去是元世宗的“卫我海疆”,还有很多题刻。这个南海神庙在布局的时候,考虑到整个风水环境,前有案山、朝山,左青龙,右白虎,前有案,后有靠,两边还有扶靠,这个是传统建筑与相邻山水一般性的格局。但是,上世纪90年代,城市规划缺少对传统文化延续的考量,城市道路把山和庙隔开了,周围还建有造船厂、化工厂、电厂等,把环境完全破坏了。南海神庙现在周围的环境,已经失去了它的气势和位置,变成了一个工厂群当中的几个历史建筑,完全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地的敬畏,缺乏对我们祖国大地的山岳海渎的崇敬之心,我们对广阔南海的崇敬之心,全给世俗功利所泯灭了,我说这个地方政府的领导人就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和人文素养。

“青梅竹马”表现的是睦邻友好

接下来,再来谈谈民居。

刚刚我们说的大庙,如北京的宫殿、孔庙、上海的城隍庙等,尽管大小不同、规格不同,但是体形和尺度、内容都是相仿的。但是,民居就不一样了。你们看,北方民居和南方民居不一样,山里和平地民居不一样,江南水乡和延安窑洞完全不同,福建土楼也不一样,不同民居里却有同样的东西,它创造了中国合家团聚的亲情礼仪空间,这才是最重要的内容。如果一个人从小家庭和睦,父母关怀,兄弟姊妹团结友爱,和邻居融洽相处,他就会培养出良好的性情和作风。

现在我们住的房子的布局和构造,都是从西方引进的,起居室、卧室、厨房、厕所、餐厅,换一套房子也还是这样。这是按照功能来分,按个人生活的需求来分,只考虑个人生活的基本需求,是以建筑的空间限定造成了一种生活环境。但是过去不是这样的,中国传统形式就是合家团聚的,都是合院式的,无论是北京的四合院,南方的厅堂,上海的石库门,福建的土楼,云南、四川的“一颗印”等等,都是中间有几个天井。为什么是合院形式的?因为这构成了很重要的合家团聚的空间。房子要围起来,固然有保暖、通风、采光的需求,但同时也要天地相应、合家团聚。

江南厅堂式的建筑,已经有一点西式了,但是还是中国的形式,上有天,下有地,虽然把房子围起来,但是不能离开天地,这是很重要的形式。又比如,云南大理的“三房一照壁”,中间一个正房,旁边是两个偏房,前面一个照壁,可以画画、写字,上面写的都是诗词文赋、族规家训,用来教育家人、熏陶人性,这些形成了很重要的礼仪形式。安徽、江西的四水归堂,两层楼,所有的雨水从天井落下来。肥水不外流,是做生意的概念,但用在建筑上,就是一种很重要的理念。我们把门关上,靠内部空间形成良好的家园气氛。而且雨水在以前很重要,现在人只用净化水、自来水,以前用天落水泡茶很好喝,没有味道。

延安的窑洞,又是另外一种形式。这是地窑式的窑房,在平地上挖一个洞下去,东南西北各一间,形成一个合院。那个地方雨水很少,只要开几个地沟,水就会漏下去,但是也是合院式的,中间有个天井,上有天,下有地,是人们理念的需要。房子围绕天井,房子的功能区别就不一样。我们现在叫起居室,围绕着客厅,有大房间、小房间、主房间、次房间,原来主房间是住老夫妻的,但是现在留给儿子、女儿结婚了。过去不是,中间的是堂屋,不摆床的,是会客、祭祀、敬天地的,早上子女给老人请安的地方,两厢房就是晚辈住的地方,后面的后房,就是晚辈或者是家里下人住的地方。建筑本身分得很清楚,就是主次有别,男女有分,亲密有加,合家团聚。天井的功能就是祭天拜地的,逢年过节要进香,拜祖宗,拜天地,这是天井很重要的作用。这里面反映了中国人的天人合一,虽然房子封闭起来了,但是我们不能离开天地,屋顶、墙体遮挡外在的风霜雨雪,我们在房子里都会经历。天井是没有顶棚的,现在我们装了顶棚,是空调需要,但是这样天井的意义就失去了,就不是传统意义了。

上海的石库门,每一个房子里面都有天井。但是海派建筑特点在于,房屋规划的方式是西方的,是划成一块块的,房子是联排式的。这跟国内其它地方的民居不一样,其它的是群居式的,以街巷为主,一组一组房屋。但是上海不一样,这是租界的地方,大量的外国人进来了,要赶快造房子,打上方格子,一家一块。每一个房子本身是中国平面的方式,但是房屋组成的方式是西洋的、租界式的。

中国的传统住宅,充满了传统礼仪,人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从小就受到熏陶。例如一个个合院,上海形成了里弄,北京形成了胡同,苏州、扬州形成了街巷,形成了睦邻友好的关系,形成了良好的特色风光,不同地域有不同风光。北京胡同里有我们经常塑造的青梅竹马,“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郎”就是前门的小哥哥、后面巷子的大哥哥。家里合院的几户人家,一家大人有事情出去了,家里小孩邻居就会帮忙照顾一下。在里弄里面,邻居家的小孩大哭不止,别人就会关心他为什么哭,大人不在,那不要哭,我来照顾。我们现在住的房子,邻居都没什么关系,最多遛狗的时候打个招呼,不串门的,家家门上一个“猫眼”,看看什么人来了。

城市更新别拿假古董充数

城市发展是不断更新和变化的动态过程,对旧城区、旧建筑进行必要改造,这是城市更新的具体方式之一。2015年5月《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正式实施,其中强调了内涵式增长。

什么是内涵?我们不要光看到房子本身要保护,需要保护的还有其历史价值,就是房子的内涵。内涵是形成良好社会气氛的重要形态,现在正在慢慢消失。所以,我们说要留住乡愁,乡愁就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人与人相处的物质环境的记忆,如果没有了,想不起来了,找不到了,人就会发愁。乡愁就是那些曾经触摸过、参与过的活动、场景,曾经燃起过青年时代激情的触点,是少年时光稚嫩的懵懂的回忆。我们的少年时光,我们所玩的游戏,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很值得我们怀念的。乡愁包含着家乡祖祖辈辈留下的人与人的亲情关系,而这些关系又凭藉着故乡的那些古老建筑及建筑所形成的场景、风光特色而存在。

在周庄的规划建设中,就一直坚持保证原汁原味。墙都是灰的,那就保持灰色,不要刷成白的。桥栏杆断了,就断了,留着历史的场景,就是我们说的原真性。周庄就要留下前前后后的水巷,每家每户都临水叫水巷,河两旁边就是大街,船就是交通工具,“家家门前泊舟航”,水巷就是周庄的特点。乌镇,家家枕河的水阁,到那里去,唐诗就出来了,“君到姑苏见,家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那是唐代杜荀鹤的诗,家家都枕河而眠,房子底下都是空的,占水占天不占地,这是它的特点,属于水乡特色风光。

江南水乡是与水共生的生态城镇典范,水乡物产、水利灌溉、取水用水、工艺生产、交通运输,形成一整套自我调节的生态水环境。架桥通隔水、聚而不垒墙,户户濒水而居,家家踏级入水,水墙门、水埠头、水阁、水榭、水楼、水廊、水棚,水巷穿宅而过,人与水的交融发挥到极致。这个就是我们历史建筑精彩的地方。我们今天说的保护,和以前说的保护不一样,要更深一个层次。既要原样留存,也要留住文化内涵,并且要联系到人与人的关系当中,要看到建筑和人与人关系的作用。个人的社会化在居住经验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伦理社会的关系网络由前庭延伸到街市,形成相互守望的邻里社区。

江南水乡对于全中国的吸引力,是可以存放心灵的家园的依恋,是对诗意栖居的渴望。我们前面说的古镇,就是这样的诗意。但是现在旅游发展过分了。还有一些地方,把外国的东西搬到了中国的土地上,建造了一些诸如荷兰风情、德国风貌这样的新城小镇。旧城换新貌,但是这新貌不是我们想要的,是一种布景,这是人们对于城市建筑异化的表现。古镇保护和建设过程中,生搬硬造的假古董无法激发人们的共鸣,没有对历史、对先民生活的尊重,也就构不成乡愁。

房子别一变名人故居就成“庙”

留住乡愁,我们能做什么?我现在在做的是守护城乡遗产的民间力量。

我出了一本书,名叫《遗珠拾粹》。你遗忘丢失的珍珠,捡起来就是宝贝。书中集合了1000张实景照片和部分测绘图,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中国100个古城(镇/村)的历史概况、街巷格局、建筑特色和保护建议。我每年派出学生去调查这些城镇,经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我举一个例子,我们过去说是茶马古道,云南到四川、贵州去,茶马古道还能走马,有些地方马不能走,只能走驴子,所以又叫驴盐古道。路上有很多小镇,非常精彩。我到了陕西商洛漫川关古镇,双戏台,两个一模一样,当然屋顶不一样,鸳鸯戏台。当地人说,他们这里经常会唱“对台戏”。我问,怎么唱的?他说,你唱你的,我唱我的,哪边听的人多就胜利了。有些镇都是石头房子,贵州地区容易地震,每个石头都是三角形、梯形的,地震来了也不会倒,真的是很有智慧。调查以后,告诉当地,这个是好东西,不要随便拆,你们要传下去,并且告诉当地政府,你们的宝贝要原样保存不能随便拆迁。

个人的记忆因感受的差异而各有不同,但却因共同家园的连接而又能产生诸多共鸣,进而外化成对家园、对地方、对民族、对国家的集体情感。表面看来,你是保护一个古镇,保护一片老住宅区,保护一个老房子,但实际上就是对地方、对民族、对国家历史遗产的尊重。我们现在可悲的是,全国到处“一张脸”,你说是陕西的还是湖北的,都差不多。这方面可以借鉴一下国外的做法。马克思故居在德国,门口有一张灯,底下一张告示说,灯亮了,欢迎你们进来参观。里面是住人的,灯亮了就可以进去看看。看到是中国人,就放中国的录音,唱的是东方红,按照路线向前走。住在里面的是个老太太,她自称是燕妮的孙女,第四代了,家里四口人,就住在那里,这个地方是国家规定他们保护的,国家提供补贴。我去参观过莎士比亚的故居,那里也是一样。而在我们国内,房子一旦变成名人故居,就变成“庙”,只能远远地看,不能靠近了。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如何在已有的限制条件下,为旧城区旧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完成其重生是近年来的热点。城市是文化汇聚之地,历史风貌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历史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宝贵的财富,上海就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城市,成为一个“死”城。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可以增强人们对这个城市的认知和归属感,增加城市的凝聚力。我认为上海的里弄,还有几个地方可以留下来。从两年前开始,对其进行了调查,并且提出了建议,希望把风貌区进行扩区。现在市政府接受了我的意见,把区域进行了扩大,扩大的部分,都是新的里弄地区。我组织了一项活动叫“走读上海”,现在已经发展到三十个人,每两个礼拜组织一次活动。上海还有很多好东西,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走读”,可以把它留在现实中,留在记忆中。这样,上海历史文化可以得到更好地传承。

在发展中守护城乡遗产,留住“乡愁”,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又不失去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必由之路。在这方面,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

 

【演讲者小传】

阮仪三,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现任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平遥、丽江等十数个城市政府顾问。2003年和2006年由阮仪三教授主持的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规划和苏州平江历史街区规划,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和文化遗产保护奖,2005年法国文化部授予他艺术与文化骑士勋章。2010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栏目编辑:王珍、李小佳,编辑邮箱:shhgcsxh @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