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寻找心中的最美校园”之复旦:人文之美,日月光华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德倩 2018-03-30 22:01
摘要:【编者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上海的春天,来到了几十座高校校园。这些高等学府,交织着生态景观与人文积淀,也像历史与文化之花那样,在申城各处盛情绽放。从城中到市郊,从江畔到海滨,你心中的最美校园在哪里?我们与你一起寻找,一起点赞,一起抒写……

几天前探访复旦园,行至子彬院,只见楼前苏步青先生的铜像下,两束鲜花静静绽放。红的是康乃馨,黄的是玫瑰,粉的白的是百合。同行老师说,可能是哪位学生、访客送的。分散在校园四处的老校长们塑像前,总有人默默敬上鲜花。

 

苏步青先生像前 彭德倩 摄

 

寻访校园之美,常见楼阁精美,花树耀目。此刻,大师铜像与两捧鲜花的静态组合,却格外令人心动。

 

大师风范,学子传承,书香点滴,青春岁月……或如陈年老酒,酣意阑珊;或如清茶小茗,沁人心脾,人文之美在悄然前行的时光中绽放,日月光华。

 

枫林校区新建筑

 

相辉堂:64年历史的校庆学术报告在这里起航,《红高粱》在这里全国首映

 

几天前,复旦大学发生了一件大事。穿越七十年光阴的相辉堂,修缮扩建后,以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复旦优秀节目汇报演出首次亮相,展露新颜。当在校同学懵懂于这因何演出一票难求时,纷至沓来的校友,开始细细讲述。

 

相辉堂 

 

1947年,学校在学生第一宿舍故址建造登辉堂(相辉堂前身),5月5日,举行42周年校庆大会暨登辉堂落成典礼。在新建的登辉堂里,时任校长李登辉作了他在复旦的最后一次讲演:“一个大学毕业生,应当为社会服务,为人类牺牲。服务、牺牲、团结,是复旦的精神,更是你们的责任。”

 

相辉堂新馆内场

 

1954年,5月27日,在此举行了建校49周年庆祝大会暨第一次科学讨论会,陈望道校长在大会上致辞,提出“校庆种种活动,以促进科学研究为中心”。自此,校庆学术报告会成为复旦的传统。

 

校园文化脉络的传承之地,同样也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上,留下印记。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至今还记得,学生时代,所有的集体记忆几乎都在相辉堂,比如复旦的诗会,合唱,话剧,放电影……谢晋的《高山下的花环》,张艺谋的《红高粱》等,都选择相辉堂做首映式。

 

周桂发老师曾任档案馆馆长。说起《红高粱》的故事,趣味盎然。1988年,《红高粱》是张艺谋第一次导演的电影,当时全国还未正式排片,想先通过内部放映听听观众反响,于是他选择了复旦大学。1988年1月25日傍晚,剃着平头的张艺谋身上裹一件草绿色军大衣,脚上穿着一双“765”皮鞋(注:当时上海人形容“七块六毛五分的皮鞋”的简称)来到相辉堂。放映时,坐在贵宾接待室里的张艺谋不时起身,穿过接待室与相辉堂的连廊,悄悄透过银幕或绕道后台,观察观众们的反应。4月27日,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在相辉堂正式放映,票价两毛五分,因观众反响强烈,学校放映组又安排在5月6日放四场。翌日周六,放映组特地安排了五场,最后一场放映开始时竟已是晚上九点半。

 

如今,相辉堂修缮部分,修旧如旧,一如往昔的哑色红窗沿用着老插销,斑驳了木框。当时情境宛然。

 

“东宫”:从学生食堂,到艺术教育新天地

 

学生食堂和艺术教育中心,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在复旦校园里,两者就是“东宫”的前世今生。2008年以前,这座艺术教育馆还是东区食堂。考虑到学生需求,学校将占地2300平方米的食堂进行改造,建成了今天学生们口中的“东宫”。2009年,“东宫”正式启用,主要满足艺术类课程的场地和设备需求,也为学校一些重点艺术社团的排练和演出提供场所支持。

 

东区艺术教育馆

东区艺术教育馆内场

 

时光荏苒,脱胎于老旧食堂的“东宫”也慢慢老去,不仅外观陈旧,而且在功能上也难以满足学生对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的需求。10年后,在这个春天里又一次获得焕然新生,悠扬的琴笛声,或是清亮的管弦乐不时飘扬,正对东区大门的这栋二层小楼,总能留住过往人们的脚步。

 

多个排练厅、琴房、数码钢琴教室、舞蹈排练厅和录音室,这些空间将满足学生们更多元的艺术需求。不同于其他房间的通透明亮,原本的多功能厅却暗了下来,成了“黑匣子”现代实验话剧剧场:旧时的舞台不见了,观众席也不见了,250平方米的空间内,只有一块光秃秃的黑色地板。

 

“黑色匣子的空间设计去掉了舞台的概念,未来我们在黑匣子里可以根据不同的表演需求,把我们的舞台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改变。”学校艺术教育中心教师周涛说,这一设计冲破了演员和观众的距离感,打开了想象的空间,也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演出本身中来。“这在我们的艺术教育中是从未有过的尝试,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

 

“东宫”的新生不仅是对外观的现代性重塑,不仅是由暗到明的转变,也不仅是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提高,新“东宫”为开展艺术教育和学生艺术实践留下了更多共享和交流的空间。“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到艺术教育馆活动,练练琴,跳跳街舞,或者排排小品话剧。”周涛说。

 

校园里的大师雕像:他们曾在校园里,一直在学生身边

 

回到文首,苏步青先生的铜像。细问才知, 2012 年9月23日,为纪念苏步青先生诞辰110周年而设立。铜像由谷超豪、胡和生、李大潜、洪家兴四位院士提议,雕塑家严友人操刀设计并铸造。铜像设立在苏先生曾经工作过的子彬院楼前,周围环绕他最喜欢的樱花树。被誉为“数学界最好的诗人、诗人中最好的数学家”,他数与诗相交融的百年人生,风清气正的人格,都是留给这个校园的宝贵财富。

 

马相伯、陈望道、谢希德……一位位大师的塑像,见证了大学的薪火相传,他们曾在校园里,她们一直在留在学生身边。

 

颜福庆先生雕像

 

去年11月7日,正值颜福庆先生诞辰135周年。他心系同胞生命健康,毕生致力于医学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91年前,他带领一大批医学家和教育家,戮力同心,艰苦奋斗,使得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国立大学医学院终于从理想变成了现实,奠定了中国医学教育的宏伟基业。为永远铭记颜福庆先生为上医、为中国医学教育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以颜福庆先生的名字命名了福庆广场,并敬放颜福庆先生雕像。

 

“人生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服务价值何在乎?为人群灭除病苦。”这是颜福庆先生1927年创建上医时就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是延续至今“正谊明道”这一上医院训的精髓所在。在新落成的同生广场上,由校友捐赠的院铭石背面,镌刻着上医院训的“完整版”、汉朝董仲舒的名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提醒青年学子,铭记初心。

 

时光带不走的记忆和梦想,停在原地,等待新的启航。

 


英雄帖就缺你了!快来参加“寻找镜头里的最美校园”摄影大赛

 

|新闻链接| http://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84183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慕梁 摄
题图说明:江湾校区正门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