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一年演出280多场的上海昆剧团,从前曾经只有3名观众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赵畅 2018-03-26 19:35
摘要:上昆最凄惨的一次演出,整场“座儿”只有3人。而今,上昆每年280多场演出,观众席不再“白茫茫”,而是“黑压压”——舞台下80%都是年轻观众。

2018年春天,上海昆剧团迎来建团40周年。上昆在正月里一口气推出“霓裳雅韵·兰庭芳菲”系列演出庆生,与观众一起过了个雅致婉转的昆曲新年。1978年上昆成立之际,曹禺曾以“第一流剧团、第一流演员、第一流剧目、第一流演出”盛赞之。然而,昆曲并非一直如此璀璨。上世纪90年代末,常常是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还多。上昆最凄惨的一次演出,整场“座儿”只有3人。而今,上昆每年280多场演出,观众席不再“白茫茫”,而是“黑压压”——舞台下80%都是年轻观众。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有学者研究称,“昆曲所代表的美学趣味虽然明显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却并不属于一时一地,它凝聚了中国广大地区文人的美学追求以及艺术创造。”正是由于它是文人雅趣的典范,才具有极强的覆盖能力,具有广泛传播的可能。然而,“有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得到广泛传播。18世纪之前的400年是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的时期,但此后就经历了漫长的起起落落。在昆曲低潮期的1956年,由于浙江昆剧团改编演出了《十五贯》,才使昆曲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随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周总理为此感慨:“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上世纪90年代末,昆曲又陷入了低潮期。据媒体报道,当时某著名昆剧团到江南小镇演出,因为没人来看,只好表演跳舞、唱歌、说相声,还要在宣传海报上特地强调“今晚无昆曲”。时至今日,上海昆剧团再度掀起昆曲旋风,其究竟有什么秘籍呢?真正让上海昆剧团雄风再起的,除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承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之外,关键是上海昆剧团做好了“继承创新”和“新老交替”这两篇文章。

 

做好昆曲“继承创新”文章,当是上海昆剧团的第一要务。诚如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所言:“昆曲要注重经典与传统的传承,越是经典传统的就越是国际的,但这不代表一成不变,我们要以传统的精髓加以现代的呈现,让传统文化在当下活起来。”每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都是那个时代政治、经济、人文等特点的浓缩,与其大时代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纵观文艺发展的沿革,我们总能捕捉到“追忆经典”与“活在当下”这样两条主线。我们既要传承上一代经典,又要打破经典的束缚,结合时代气息进行必要的创新。上海昆剧团的实践告诉我们,继承创新昆曲的过程,就是对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提升,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艺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当今观众相契合的过程,也就是继承、发展、创造三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过程。

 

实现人才的新老交替,更是支撑起上海昆剧团的发展。业内最羡慕上海昆剧团的演员阵容整齐,因为只有阵容整齐,才能发挥出“1+1〉2”的效应。上海戏剧学院前院长、戏剧专家荣广润说得好:“当戏曲只靠一两个角儿的时候,影响力以及整个艺术呈现就有局限,上昆以强大的实力来做每一个剧目,艺术影响力大不一样。”他们行当齐全、文武兼备,且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领域,都拥有扎实而雄厚的人才储备。为了确保薪火传承,他们不仅以戏推人、以戏育人,而且注意发挥老艺术家“示范演出、传帮带”的作用,通过推出“学馆制”,以学演结合的方式悉心呵护刚从戏校毕业的“昆四”“昆五”年轻人,使上海昆剧团的发展后继有人、繁荣发展。要知道,光有好的剧本,没有好的演员,到底是不行的。因为好的剧本终究是要靠演员来表演、演绎的,如果表演不到位,演绎不生动,如果演员不善于把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观点和艺术手法融入到舞台当中,缺乏广博的学识以及细心的观察,缺乏自己的判断和生活中的积累,好剧本就可能被生生撕裂扯烂。只有好剧本与好演员产生良性互动时,演出才能抓人抓心。

栏目主编:封寿炎 文字编辑:封寿炎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