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我国TAVR瓣膜进入2.0时代:葛均波团队启动国内首个可回收瓣膜进入临床试验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潘文志 周达新 顾泳 2018-02-01 18:59
摘要:二代介入性主动脉瓣,具有可回收及防瓣周漏功能,瓣膜结构上通过创新性鞘管设计,实现释放可回收功能,也即一旦发生瓣膜位置放置错误时,系统再次定位并重新释放。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团队今天传出消息:昨天,团队使用国产可回收瓣膜(VitaFlowTM II)成功完成一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简称“TAVR”)手术,率先开启国内可回收瓣膜器械的临床研究。这标志着我国TAVR瓣膜进入2.0时代。

 

TAVR是一项革命性新技术,也是当前心血管技术的“明星”。TAVR问世已有15年,但相对来说仍属于年轻技术。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获悉,第一代主动脉瓣主要包括CoreValve瓣膜、Sapien及Sapien XT。专家介绍,CoreValve瓣膜,由镍钛合金支架和猪心包瓣膜构成,是自膨胀瓣膜;Sapien系列瓣膜,则由钴铬合金及牛心包瓣膜构成,为球囊扩张式瓣膜。第一代瓣膜尺寸输送系统较大,没有防瓣周漏设计,瓣周漏发生概率较高。术中一旦遭遇瓣周漏情况、放置位置错误、或出现并发症,几乎没有逆转可能。

 

老一代瓣膜常致患者临床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偏高。如何破解这一问题?葛均波教授率领团队,将第二代介入性主动脉瓣定义为“具有防瓣周漏、可回收、小输送系统(<18F)或自动定位等两个以上特性的瓣膜”。

 

手术时,团队使用介入性主动脉瓣膜系统(VitaFlowTM II)。专家解释,这类二代介入性主动脉瓣,具有可回收及防瓣周漏功能。新瓣膜在结构上通过创新性鞘管设计,实现瓣膜释放可回收功能,也即一旦发生瓣膜位置放置错误时,系统再次定位并重新释放;系统中的“可回收”功能,大幅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更满足了介入手术的精准度需求。此外,输送系统增强内外管结构,在保证释放稳定性、准确性之时,实现了多向弯曲功能,可降低对血管的损伤,减少血管并发症几率。

VitaFlowTM II 可回收输送系统

葛均波教授同时补充,二代介入性主动脉瓣,针对老年患者股动脉较细的特点,设置内联导管鞘,实现一体化穿刺功能;此外,新瓣膜直接建立血管通路,减小创口大小,有效减少外周血管并发症。

 

目前,国外指南已将TAVR推荐为外科手术禁忌、高危以及中危患者的主动脉瓣狭窄者的首选治疗手段。全国约有20多个省市、50多家医院共完成1000余例TAVR手术。国产一代介入性主动脉瓣已于去年5月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管理局(CFDA)批准上市,正在全国进行商业化推广应用。专家表示,团队率先开启我国二代介入性主动脉瓣的临床应用研究,将为新一代介入瓣膜应用提供临床经验,并推动该类产品的上市及临床推广。

栏目主编:孙刚 文字编辑:孙刚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题图为VitaFlowTM II 介入性主动脉瓣膜。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