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流量研究所 > 文章详情
创业故事 | 这个上海小囝为何不做美国公务员、离开世界500强,加入了创业团队?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任翀 2018-01-18 14:56
摘要:硅谷的创业氛围让人振奋,还可以学习很多东西,这是极大的吸引力。

说起创新创业,不得不提美国硅谷。在这里,既有数不清的初创团队,也有很多老牌科技巨头,比如谷歌(Google)、苹果(Apple),更有从start-up(本意为“开始”,美国用这个单词表示初创者)发展成的行业新秀,比如脸书(facebook)、优步(Uber)。那么,这些企业或团队到底有何魅力、让全世界的创新者以及投资者都心向往之?“上海小囝”王闻博的个人职业经历,或许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美国创新的一些特点。

 

“美国公务员”的“隐形天花板”

 

严格算起来,“80后”的王闻博已经不算“小囝”。但在父母眼里,这个从小认真踏实的儿子从学习到工作,走得是典型的“乖小囝”道路——不是最出挑的那种,但都顺风顺水:从国内一所211大学本科毕业后,工作了一年多,顺利申请到美国一所不错的公立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后“过五关斩六将”进入美联储、成为一名“美国公务员”,之后离开美联储,进入湾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但去年,王闻博做了一个挺大的决定:离开那家“世界500强”,加入硅谷的一个创业团队,主攻大数据。

 

对于儿子的选择,国内的父母虽然支持,但并非没有疑惑:在中国人的印象里,“公务员”意味着稳定,事实上“美国公务员”也确实具有收入稳定、失业风险低等特点,即便是美国本土学生也未必能如愿成为“美国公务员”,但儿子说离职就离职了;而“世界500强”也是中国人喜欢的求职方向,意味着待遇好、视野广、机会多,可儿子同样选择了离开。

 

“其实并不难理解我的选择。”王闻博说,进入美联储后,他发现自己是其中非常“稀有”的外籍员工,虽然觉得美联储“不以国籍论、根据综合能力择优录取”的用人风格很开放,但他也发现,如果想在其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还是会遇到“隐形天花板”:“这是美国的主流社会,能够加入自然开心,但遇到‘隐形天花板’也能理解。另外还有一个直接的原因——如果将‘美国公务员’的收入与科技公司的专业人员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所以在美联储工作了几年后,他选择离开,加入了湾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

 

“世界500强”遭遇“后浪推前浪”

 

在美联储时,王闻博做的是软件架构师,进入那家“世界500强”企业后,他仍旧从事类似的工作。

 

与美联储的工作相比,王闻博觉得这里的氛围更加国际化:美国籍的员工数量反而少了,整个公司有很多不同国家的人在一起努力。与“美国公务员”生活相比,“世界500强”面对的新鲜事物肯定更多一些,工作强度也更大一些,对应的也是相对丰厚的回报。但是从去年开始,王闻博发现,“世界500强”正在遭遇创新企业的挑战。

 

“在湾区、在硅谷,有很多创业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业务模式很新、很灵活,他们在与‘世界500强’抢生意。而‘世界500强’大多是大公司,就算有转型升级的意识,速度可能也没有那么快。所以在与新秀竞争的时候,‘世界500强’也会有劣势。”对王闻博而言,这一判断还有一个直观的依据:他的太太就在硅谷一家中等规模的创新公司工作,业务和某家“世界500强”公司有直接竞争关系,太太所在公司的快速发展让他意识到,在创新面前,“世界500强”和初创企业很可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果你转型速度不够快、如果你不能拿出更高效或更有价值的方案,就会被小企业追上。”

 

也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王闻博想再换一个工作试一试:“我从毕业后一直在做软件架构师,经验已经挺丰富了;但是从行业发展看,人工智能等是最热门的领域,而我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如果有机会,我想学一些更多的。”他现在选择的这家创业公司,就是让他有机会接触人工智能等最前沿的技术:“‘世界500强’要转型,个人也要有突破。”

 

不过,王闻博强调,自己的选择只是基于自己的判断,并不是要把“世界500强”企业一棒子打死:“在硅谷,很多年轻人也很喜欢大企业,尤其是那些拥有博士学历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大企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大企业有充足的研发预算,能够让这些年轻人静下心来做研究,而不要求他们直接给出成果、为企业换取回报:“美国的初创企业也会感受到来自投资人的压力,所以那些研究性的人才会更偏爱大企业的研发部门;而美国大企业在研究投入上的手笔还是很阔绰的,愿意为未来买单。”

 

学习,是start-up的重要课题

 

抱着“个人突破”的目标,王闻博加入了现在这家比邻斯坦福大学、以大数据应用为主攻方向的初创公司,成为公司的“产品设计师”。

 

“在我加入之前,公司没有这个职务,我进入以后,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负责大数据的前台设计。”王闻博解释说,人们对“大数据”一词已经不再陌生,但大数据其实有“前台”和“后台”两个部分。收集大数据是前台,而统计分析利用大数据是后台。看起来前台的数据收集工作很简单,因为人们的各种行为就会产生数据,只要记录、存储下来就可以了;但王闻博说,实践操作中完全不是这样:“一方面,现在出现数据的地方越来越多,需要很好的存储方法;另一方面,后台要利用这些数据还得通过一定的工具,比如怎样判断哪些数据值得分析、实现某个统计结果应当选取哪些数据、相关数据可以有哪些应用……我做的工作,就是提前设想各种可能性,然后设计前台收集数据的框架。”

 

王闻博还用常见的word模版来类比自己的工作:人们在使用word模版时,如果需要更改字号、字体或插入新的内容,word模版有对应的选项;他的工作,就是设计一个能够满足后台数据分析师使用的前台数据模版:“要想到他们没有想到的地方,想到大数据利用的各种可能性,甚至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数据。”此外,大数据利用还涉及不同行业,这意味着他还要根据不同行业、以及公司客户的不同属性,为他们度身定制模版。

 

王闻博觉得,加入这家公司一年多来,一个最深的体会就是硅谷充满了学习和追赶的氛围。“比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紧密相连,在加入这家公司之前,我对人工智能知道得不多,加入以后就在不断地学习”。好在学习是硅谷的一大特色,而且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有很多关于人工智能的公开课在网络上传播,包括吴恩达这样全世界数一数二的人工智能专家,也会将自己对人工智能的理解通过网络公开课分享,大家就会主动学习,收获很大。”

 

他承认,投资资源丰富是硅谷的一大特色,但在很多硅谷创业企业眼里,“卖钱”或者“财务自由”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虽然初创企业会感受到来自投资人的压力,但抱着‘卖给投资人赚钱’或通过上市获得‘财务自由’的创业团队似乎不多;更多的时候,大家还是希望做技术发展的领军者,能够做出一点成绩。”

 

正因为此,王闻博觉得和国内的一些创业企业相比,国外的创业企业会关注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包括他所从事的大数据前台设计;而中国企业可能对怎样使用新技术更感兴趣。“其实,我们公司有一些中国客户,我们觉得中国企业在应用创新上很有一套;但是在耗费大量时间的基础研究上,似乎硅谷的企业更有耐心。应用创新和基础创新都是创新,我不能说哪种更好,但我觉得对中国来说,也可以在基础创新上发力,这样就能在未来发展时拥有更大的竞争力。”他总结到。

题图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图片编辑:雍凯
题图为王闻博近照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