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这支北斗导航卫星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1岁,60%是“80后”,23%是“90后”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海华 2018-01-12 11:32
摘要:“对于年轻人提的想法,我们不会轻易去否定。”

今天上午发射的北斗三号第三、四颗组网卫星中的热控系统,采纳了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年轻人李锴和林士峰的创新思路。这支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1岁,其中60%是“80后”,23%是“90后”。

 

这些年轻人都有一技之长,如果跳槽可以拿到现在收入的两三倍,究竟是什么吸引着这些年轻人整天和卫星打交道?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听到了许多他们的故事。

 

几乎一年当作两年用

 

“这个单位是没有下班时间的。”就连出租车司机都说,不管什么时候载客到海科路99号,卫星厂房的灯总是亮着,总是有人在加班。他们不知道的是,在测试间的角落里,也总是摆放着折叠床,以应对24小时不间断的测试。

 

单位人力资源部曾经请北斗卫星研制团队统计工作量,没想到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几乎每个科研人员一年都工作了400多天,扣除节假日几乎一年当作两年用。

 

这个团队里,有三分之一是女性,年轻妈妈特别多。副总指挥沈苑有个外号叫“空中飞人”,忙碌的工作让她的手机总是忙音。当时只有3岁的宝宝忍不住问:给妈妈打电话,为什么总是另一位阿姨在接听,还说:“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副总设计师熊淑杰,家在北京,后来有了宝宝,因为工作进度紧张,仍长期在上海工作,每天只要一想到孩子就会流泪,但她同样割舍不下北斗卫星,舍不得这份事业。

 

很多年轻人都把北斗卫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在北斗三号卫星发射前,当保护卫星的整流罩即将合上时,负责质量的崔佳忍不住又一次流下了眼泪,几年里她与卫星朝夕相伴,甚至熟悉这颗卫星的每个零部件,在研制过程中,她曾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以前要做到副主任设计师,差不多要20年

 

2015年3月30日发射的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的研发团队,仅用3年零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165项关键技术的攻关和应用,新技术占比超过70%,而航天领域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一般卫星上采用新技术的比例不会超过30%。这些创新,很多都是靠年轻人大胆设想出来的。有时候,年轻的设计师们想到一个技术改进的好方法,会尽一切努力去验证它,优化它,直到它具备应用到星上的条件。

 

“尽管辛苦,但这份工作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给了我们年轻人很多的机会与信任。”从2012年工作至今,1986年出生的王丹已经参加了4颗卫星的发射任务,期间她担任了卫星飞控组的副组长,如今已成为了卫星总体的副主任设计师。而以前要做到这个岗位,差不多要20年。

 

要鼓励创新,就要有“容错”的宽松环境。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的管理理念是:要敢于给年轻人压担子。有时候,没有经验的束缚,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惊喜。

 

“对于年轻人提的想法,我们不会轻易去否定。”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院长于英杰说,2016年12月,该院在中科院率先行动首批四类机构改革验收中唯一全票通过且排名第一。这次改革持续了26个月,期间发射了13颗卫星,占到该研究院成立14年发射卫星总数的68%。在新一轮竞聘中,全体员工“全部起立,重来一遍”,很多年轻人被委以重任。不按资排辈的管理创新,激发了年轻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生活区看到,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北斗卫星试验队在这里举办了诗歌创作活动。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也以“筑梦中华”为题赋诗一首:北辰七政协长庚,斗转星移耀太空;新兵上阵肩国重,锐意创新踏征程。东风入律汇愿景,方骖并路聚冕宁;启设天网裕民众,明德任责铸华梦。这首藏头诗寓意着,这支团队虽是北斗新兵,却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愿意承担创新引领的伟大使命。这也正是这里的年轻人孜孜以求的责任感和事业感。

题图来源:受访者 供图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