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2018中国如何科技创新?听15位大咖说关键词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三思派 2018-01-04 19:52
摘要: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须坚持将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和潜能。

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2018年伊始,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三思派”邀请科技创新领域的知名专家,以关键词形式展望2018年(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名杰:治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从追赶迈向前沿,国家创新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方式的转型是重要支撑。越是接近前沿,就越需要政府扮演好科技基础培育者和创新环境营造者的角色。完善和转型是渐进的、长期的,也面临挑战。2018 年将向改革目标更进一步。

 

王元:改革

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理事长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不仅是中国人值得庆祝并引以为自豪的纪念日,也因其必然会引发全世界的关注而成为举世瞩目的时点。改革开放使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整体地迈进了现代文明进程,根本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影响着世界未来。在回顾和总结40年历程的同时,我们仍须坚持的是将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和潜能。

 

吕薇:创新持续发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

2018年是创新持续发力的一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国科技创新进入快车道,要强基础、重质量、提效率、增原创,使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刘琦岩:原点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

科技是人类社会的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任何一项技术一旦生成,就意味着可以通过持续创新实现未来一种新的可能的文明,如机器文明、网络文明、人工智能文明。因而科技创新总会返回首发之位,永远是从原点再出发的一项事业。在那里人类可以随时回望自己的初心,审视科技创新的意义和责任。

历史在波浪式前进过程中,让人常常有回到与出发点类似阶段的感觉。如同现在中国的科技创新,虽然我们已从单纯的学习追赶到了今天“三跑”并存的状态,可还是有在4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提的一些问题萦绕于眼前:科技与经济怎么结合?科技成果怎么转化和产业化?企业如何做技术创新主体?军民如何结合?科技如何走向世界?政府如何管理和服务科技创新?

实践今天的创新,我们还需要回到原点,用改革开放的思维再来设想一下未来哪些需要坚守,哪些需要继续改革;实践今天的创新,我们还需要回到原点,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方略来顶层设计未来所需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实践今天的创新,我们还需要回到原点,用我们越来越明确的核心价值和越来越充实的信心,来创导一个未来科技强国对人类共同体的贡献。

 

江晓原:期盼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

我忧虑的是,在各种科学技术的高歌猛进中,伦理和法律几乎都完全无所作为,而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风险正在积累得越来越大。我期盼的是,学术界对上述风险的呼吁,能够被更多的人关注到。

 

芮明杰:高质量发展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教授

2018年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一年,目标是利用知识、大数据、技术、企业制度与商业模式等无形创新要素对现有的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进行新的组合改造,实现现有价值链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发展形成面对未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杜德斌:创新共同体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是新形势下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路径。展望2018年,中国将继续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理念,以增强战略互信、促进共同发展为导向,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共同制定合作方案,共同采取合作行动,形成规划衔接、发展融合、利益共享局面,打造科技创新的命运共同体,为“一带一路”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陈宪:融合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2018年,乃至以后一个时期,“融合发展”将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状态。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具体形态就是融合发展。

前些年,在信息技术和服务业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融合成为人们观察和研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当下,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深度、甚至是颠覆性的产业和行业融合。这种融合的强度不仅前所未有,而且无法预期。

近年来,在中国这样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出现了空间融合的新态势。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以及拟议中的环杭州湾城市群,都旨在拓展和调整区域空间,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进而使城市群成为新经济的策源地,形成区域融合发展、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陈强:对接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2018年,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如何推进?“对接”应该是关键词之一。上海科技创新一要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全局部署对接起来;二要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接起来;三要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现实需要对接起来;四要和长三角区域创新协同对接起来。

 

林宝军: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

北斗导航卫星总设计师

展望2018,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将进一步展现。我国将建成以北斗系统为核心的新时空体系,惠及“一带一路”及全球用户。另外,将在对外交往中,和不遵守国际规则、奉行美国优先的原则形成鲜明对比。

 

罗晖:绿色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污染防治是摆在决战全面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2018年将是绿色发展的关键之年,人民群众感受最深的大气、水、土壤等污染和突出的生态破坏问题将得到优先解决。着眼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各地将积极探索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供给,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诸大建:科技向人性靠拢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科技创新从助推经济增长转向助推人民的生活质量,创新要提高社会的包容性,要平衡AI(人工智能)与HI(人类智能)的矛盾,要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郭重庆:“ABCD”(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云计算、大数据)

中国工程院院士

“ABCD”(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云计算、大数据)是当前的引领性技术,免疫细胞可能是人类攻克癌症的希望,中国人这次可别踏空了。

 

游光荣:军民融合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2017年,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已经成立,各省(区、市)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正在陆续成立,标志着军民融合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建成。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正在探索之中,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将成为2018年的主要抓手。《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即将颁布。2018年作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元年,必将呈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开拓新局面!

 

穆荣平:数字转型

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展望2018年,数字转型将给科技、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方式带来根本性变化,必然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程。

栏目主编:黄海华 文字编辑:俞陶然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