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话媒堂 > 文章详情
除了认真“种菜”和收获10万+,媒体介入城市公共生活还要做哪些事?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璐 2017-12-05 06:26
摘要:“有人炒菜、没人种菜”。往往在种子刚撒上或者长了个尖儿的时候就赶紧去掐了,等不到出了果子再拿出来给大家。

“读”和“写”的关系被反转

 

移动网络时代,我们怎样定义阅读?玩手机是阅读吗?文字可以读,影像可以读吗?建筑呢?

 

在12月1日至2日举行的“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7)”上,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孙玮教授发表主题演讲,以上海思南公馆“思南读书会”为个案,探讨这样一种新媒体高度嵌入的公共阅读新方式,是如何来重新编制城市的多重关系、再造城市传播网络的。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写”使写作者拥有一种主导性的权力,城市的记忆主要是由“写”的一方来完成。而“读”留不下痕迹,不得不面对时间的侵蚀、无以自保,在社会文化实践领域当中,处于相对弱势。孙玮的研究表明,思南读书会实现了一种“复合空间的大众实践”,这种感官融合的实践,反转了传统语境中“读”与“写”的关系,交织了地理、交往与意义三重城市网络,塑造了新的社会交往关系,已经打破了我们原来对阅读的一种理解。

 

学科是对现实的观点

 

“我们总是把学科认为只是一个研究对象的问题,其实学科是对现实的一种观点、一种视野。”

 

另一主题演讲者、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教授以“再学科化”为题,重新审视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他认为,当前的学科建设需要回溯对学科的定义,反思学科设立的历史前提。对学科的认识,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系统的层面,而要看到学科的设定必然牵涉到社会环境方方面面的实践。当前新闻传播学科亟需反思大众传媒时代所形成的规范性认识,重新考虑传播和人的关系,关注媒介技术所带来的新传播形态,重新厘定新传播时代的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

有人炒菜、没人种菜?

 

在随后举行的“融合传播与城市公共生活创新”的圆桌论坛上,作为主持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陆晔教授首先阐释了自己对“融合”的理解:“它是多个层面的,既包含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也包含了线上的信息传播、文化实践包括微信,以及线下实体空间的融合;同时也包含了传统媒体最关注的新闻的部分,和其他非新闻的融合,包含了娱乐、生活方式交织在一起的状态,最终指向的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公共生活,地方性价值的再造,以及市民的城市权力。”

 

人民日报上海分社副社长李泓冰给出了一组数字:人民日报新媒体用5年时间覆盖了6.2亿人群,传播力和影响力发生了令人欣慰的飞跃。一方面,新闻生产力得到了释放;但另一方面,从过去晚上9点截稿变成了如今24小时都没有截稿期,职业媒体人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部手机,传播以前是生存方式,现在传播成了生存本身。”她指出,有时会陷入一种“有人炒菜、没人种菜”的尴尬,自媒体热衷“炒菜”,观点太多、真相太少;而应该“种菜”的专业媒体往往在种子刚撒上或者长了个尖儿的时候就赶紧去掐了,等不到出了果子再拿出来给大家。主流媒体眼下需要警觉的,是在表面浮华以及迎合流量的过程中,渐渐出现新形式的边缘化倾向。

 

10万+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放日报社总编辑陈颂清指出:在传播日益社交化的当下,传统媒体在城市生活中到底处于什么位置?今天的媒体在整个社会网络当中,该发挥什么作用,跟过去有什么不同?在新的传播环境当中,媒体原来的功能是否需要重新定义、重新寻找?互联网裹挟之下,媒体一度尝试了很多办法,想迎合、想卖萌、想追热点,如今也需要反思:这些10万+、100万+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这是媒体应该考虑的问题。

 

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得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席主持人秦畅坦言,现在的媒体人很努力,“比我年轻的时候努力得多,他们在本职岗位上付出的时间是非常非常多的,但是外界剧烈的变化,让今天的媒体人再努力似乎也依然面临巨大压力。”不过她认为,这种情况还是在发生好转,“这两三年来,自媒体的流量压力、变现压力越来越大,大家对于专业、权威媒体的期待,包括对调查记者的期待、对理性逻辑分析的期待越来越高,传统媒体做新媒体的机会也来了。”

 

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持人臧熹介绍了他和同事们做的“侧耳”新媒体项目。一群电视主持人在网络上提供一个城市公共文化产品,似乎有点“不务正业”。但在“返璞归真、跨界融合”的定位下,这个产品既要发挥自身优势,又要符合上海的城市气质,目前已经初现成果。

 

《新闻记者》主编刘鹏解析了后新闻时代的三种“颠覆”,分别是新闻、记者和共同体发生的变化,“今天我们直面了受众,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剧变,这让一些媒体人变得混乱、焦虑、迷茫。”

 

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予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孙玮出席了这场讨论。孙玮认为,城市网络关系的变化,终将带来社会关系和文化氛围的变化。媒介融合不是一个媒介技术形态的融合,关键在于媒介怎么找到和城市多种生活方式的融合。在她看来,大众们“一点都不焦虑”,因为有更多机会创造新闻传播的新样态。

 

“传播”正在成为生存方式

 

据了解,该论坛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和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移动互联网时代,全球城市成为聚合了数据、物质、人等多重网络的世界性巨型节点,传播正在成为城市居民的生存方式。数字媒体渗透在城市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移动传播开启了新型社会实践,塑造了多样性的城市生活,赋予城市更加丰富多元的公共价值。两天的会期里,来自国内外不同学科的近百名学者围绕“全球城市:传播与创意”这一主题展开学术研讨交流。开幕式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廖圣清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尹明华教授、复旦大学校长助理陈志敏教授到会致辞。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