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这家科研院所地处科技“洼地”泉州,如何让人才纷至沓来?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海华 2017-11-24 12:32
摘要:这里全部10位课题组长都不是本地人。

在很多人印象中,泉州算是一个科技“洼地”。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为0.93,远低于福建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然而,自 2013年7月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落地以来(海西研究院由中科院上海分院负责联系和管理),该所仅以全省“智能装备”领域唯一整建制、成体系的科研国家队,正成为人才聚集和科技创新的一个“高地”,还主动对接企业需求,生成了100多项合作科研项目。

 

远的有北上广,近的有厦门福州,原本处于人才“漏斗”劣势的泉州装备所靠什么来吸引科技人才?

 

最多已经拿到200万元补助

 

“我们第一站就直奔德国的慕尼黑工业大学。”泉州装备所所长刘海舟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尽管2013年还没有自己的科研楼,他们求才心切,边造楼边招人,在慕尼黑等地召开了大型招聘会。

 

他们主打了“政策牌”。泉州市政府不仅每年拿出2千万元专项人才资金,还为支持装备所的建设出台了特殊政策——所有人才计划的待遇可以叠加。这在当年可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为一般来说人才待遇有封顶,多余的钱只能转为科研启动经费,而不能直接补贴给个人。如此一来,一个高端科技人才经过待遇叠加后最多已经拿到200万元补助,这笔钱可以在当地买一套房,解决了不少人的后顾之忧。

 

“我现在手头上有一个两百万元的科研项目,如果在其他地方是不可能让我这样资历的年轻人来主持的。”33岁的课题组长汤璇博士来自河南,毕业于英国洛桑比亚大学,找工作时她有机会留在清华大学做一名讲师,但她选择来了泉州。和汤璇一样,这里全部10位课题组长都不是本地人。这正是装备所打的另一张吸引人的“事业牌”。只要符合条件,在这里就可以直接聘为课题组长,无需等待多年。在这里评职称同样高标准,但允许在评上之前以课题组长身份开展工作,这样一来课题组长不敢懈怠只会自我加压。

 

泉州装备所现已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英国雷丁大学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一流高校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及科研骨干,研究方向涵盖电机控制、机器人、智能传感 、智能测控、计算智能、智能设计与制造、新一代通信技术等。全所现有130人,其中科研人员就占了83%,近30位高层次人才在泉州购房和落户。中科院这个平台,也吸引了许多泉州籍人才回家乡发展,占了装备所科研人员的1/4。

 

起步的时候几乎每天去企业调研

 

泉州有不少印染企业,一般是聘请老师傅凭经验判别色差,往往识别出来的时候,布匹已在流水线上走了一公里。如何及时察觉色差,这是泉州装备所和企业合作研发的第一个项目。科研人员通过视觉色差系统进行监控和及时反馈,解决了这一行业的共性问题。

 

同样地,电网的高压线路出了问题,以往总是派很多人去现场寻找。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毕业回国的汪凤翔博士是首批引进到泉州装备所的学科带头人,他建立了国内一流、并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工程实验室。他的团队与七星电气合作开发的智能电力千里眼等装备,不仅解决了企业难题,未来市场前景也很广阔。

 

由该所研发的用于胶囊内窥镜的定位装置,精度可达0.7毫米,世界领先……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走进泉州装备所,你会发现它“边科研边转化”的天然基因。“为了对接企业的最真实需求,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几乎每天去企业调研。”刘海舟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如果只是发放一些需求调查表,很难知道企业的真实需求。如今,他们已和企业共建了8个研发中心,一大批创新成果也已投入使用和产业化。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获悉泉州装备所两个建设中的新园区将于今年12月底完成基建工程,有望明年3月之前交付使用。现代电气控制国际会议也将于2019年6月在泉州举办,汪凤翔博士将担任大会主席。尽管还很年轻,泉州装备所的长远目标是打造科技“百年老店”。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