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前沿风 > 文章详情
读城 | 黄浦江两岸滨水区开发更新,还有哪些看不见的“断点”需打通
分享至:
 (8)
 (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舒抒 2017-11-04 06:30
摘要:与水共生的上海,如何让水岸得到永续发展?

10月底,原徐汇龙华机场的机场河整治工程正式完工,标志着徐汇滨江区域环境景观的提升完成了一项重头戏。贯穿徐汇滨江腹地的机场河,被视为徐汇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中生态环境改善的一个重要节点。

 

事实上,当人们的视线都集中于黄浦江两岸滨水区的开发与更新时,人们发现本就水网密布的上海市中心正慢慢复原,上海有关“水”的特征正被唤醒。在日前举行的城市空间艺术季水岸新生论坛上,多位专门从事城市水网、码头、岸线和公共空间研究的建筑师、规划师齐聚一堂,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些关键词:开放,多样,共享,可持续。

 

那么,与水共生的上海,如何让水岸得到永续发展?

 


 

让码头功能趋于复合,成为公共活动空间

 

上海浦江两岸不少沿江区域原本都是封闭的工业生产岸线,因公共空间贯通工程,将纷纷转变为开放的生活岸线。对于这一改变,建筑师们的意见倒颇为一致:梳理滨江周边交通干线,打通滨水区与绿化带、交通带之间的阻隔,以此激活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的活力。

 

截至目前,黄浦江上还存有34个轮渡码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建筑系副主任章明带领团队以此为研究重点,提出了“浦江码头复兴”计划。为何以码头为切入口?章明在论坛上表示,无论是南外滩的十六铺码头,还是浦东世博地区的白莲泾码头,都或多或少存在与周边道路联系不紧密、车辆和行人可达性较弱、商业和休闲配套功能缺失、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以及割裂滨江绿化带等问题。

 

浦东世博M2码头改造效果图

M2码头现场施工图

 

“码头复兴”便是在浦江两岸现有的码头区域构建复合型城市空间,原本只能满足水上交通功能的码头,将与老百姓的日常活动、文化活动和生态环境改善结合,最终形成充分开放的日常公共活动空间。

 

 

M2码头鸟瞰效果图

M2码头剖面图

 

章明主持的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参与了多个浦江水岸码头空间转型的研究和设计。比如位于浦东世博地区的M2水门码头(白莲泾码头),虽然与其东西两侧的白莲泾公园、世博亩中山水园相连接,但由于码头自成一个封闭系统,滨江景观不得不在此阻断。

 

于是,建筑师尝试打通码头与周边两座城市公园的景观和路径系统,在码头顶部新增3条慢行道路,同时沿世博大道通向码头的草坡既解决了地势高低差距带来的视线阻碍,也为码头与城市干道、绿化带留出了自然接口,使码头区域成为一个完整的空间。

 

“公众对滨水空间的品质和开放共享的需求会不断增长,码头区域的功能势必走向复合。”章明建议,上海应首先对码头功能用地和面积指标进行调整,以适应新需求。其次,加强码头与地铁、公交站点、停车场的联动,方便各类人群进出码头区域。第三,码头区域的二次开发可与滨江贯通工程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结合,打造供市民休憩、健身、旅游、观光的于一体的空间。此外,通过将码头与周边景观公园、湿地连通,可助于消除滨江空间的“生态断点”,同时发挥滨江区域对上海中心城区气候的调节功效,也有利于滨江腹地开发价值的提升。

 

章明指出,黄浦江两岸诸多码头本身就是城市的历史遗存,应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让这些工业遗存空间得以更好地再利用。

 


 

梳理路网架构,便于行人和骑行者进出

 

“上海同阿姆斯特丹一样水网密布,地势平坦,但为何阿姆斯特丹‘水’的特性比上海更明显?” 上海交通大学客座导师王卓尔在阿姆斯特丹生活过。在他看来,对比两座城市的滨江中心区域,上海的滨水潜力还未被充分挖掘。

 

 

阿姆斯特丹滨水区鸟瞰

阿姆斯特丹艾河(IJ River, Amsterdam)

 

阿姆斯特丹主要滨江段位于艾河(IJ River)南部,早在17世纪就开始发展造船业及港口贸易,二战后工业带逐步废弃,艺术家开始进驻中心滨水区域。经过70余年的发展,阿姆斯特丹现有的滨江路网架构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承担着滨江快速交通的城市道路,将滨江区域接入城市环路系统;第二层是连接岛屿的次干道,主要方便居民日常通行;第三层为岛屿内部的“组团道路”,方便居民和游客抵达滨水区域的各类学校、商场、办公楼和居住区。

 

王卓尔指出,路网架构清晰连贯,街区大小不超过50米乘100米的尺度,加上荷兰道路管理部门自1997年起就开放了除部分越江隧道以外的滨江干道和支路,以便行人和骑行者进出,使得阿姆斯特丹的慢行系统能够帮助城市滨江地区摆脱群岛状态,成为人们乐于亲近的空间整体。

 

上海黄浦江西侧岸线

1954年上海地图,今日市中心水系分布与当时相比较已有显著差别

 

上海的滨江中心区域发展历史不足200年,以杨浦大桥至南浦大桥9.9公里长滨江段为例,沿江500米内可步行到达的轨交站点仅4个,也暂无贯通沿江南北全境的公交专线或地铁,人们抵达沿江区域主要依靠步行,这就使得超出步行范围的地方可达性显著降低。

 

阿姆斯特丹水网图

上海水网图

 

王卓尔认为,虽然上海的滨江区域呈带状分布,与阿姆斯特丹滨水区的“群岛”属性略有不同,但仍可参考荷兰的滨江骑行系统,沿黄浦江、苏州河建立连续的骑行道。他建议,在沿江的老码头区域建立骑行道,增设自行车停放点。在具备条件的区域,甚至可设置人造沙滩,吸引市民到江边休憩,形成“城市即公园”的观感。

 

荷兰阿姆斯特丹中心滨水区(左)与上海黄浦江中心滨水区(右)公共交通站点密度比较

荷兰阿姆斯特丹中心滨水区(左)与上海黄浦江中心滨水区(右)道路属性比较

 


 

可建滨江连廊体系,集约化利用空间

 

 

在改造利用沿江码头、工业设施的同时,一些工业时代的桥梁、隧道或码头也可能成为经济转型的物理空间障碍。

 

不过,先别急着“拆”。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助理教授谭峥看来,城市快速工业化时期遗留的密集的基础设施,在滨水空间更新中可尝试“基础设施主导开发”的新模式。

 

芝加哥河畔步道(Chicago Riverwalk)

 

孕育了美国芝加哥市的芝加哥河与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一样,均属感潮河道,城市河道水平面随引潮力作用波动较为明显。上世纪20年代,芝加哥河两岸兴建了地下快速干道,行人沿河步行以及周边商务楼的停车问题都能依靠地下空间完成,运载大型货物的车辆直接进入建筑地下进行装卸,使城市地面秩序井然。

 

到了后工业时代,这些沿河快速道路转而更新为芝加哥河畔步道(Chicago Riverwalk),连接了沿岸的工业遗存和新建的剧院、商场、城市道路等。

 

芝加哥河畔步道(Chicago Riverwalk)

 

类似芝加哥河畔步道这样多层次的滨江连廊体系已经在上海出现。章明介绍,位于杨浦大桥下的宁国路渡口码头周围的院墙使其与杨浦滨江腹地隔离,滨江贯通工程中需要从轮渡站位置经过,因此建筑师设计了二层标高的立体跨越结构,便于人们从码头上部直接穿过,通往毗邻的大桥公园和地下商业设施,使这一区域成为水陆交通综合体。

 

宁国路码头周边总体关系示意图

宁国路码头总平面图

 

对于路况相对复杂的虹口滨江公平路码头,建筑师提供的改造方案则是建立环形连廊,通过梳理周边机动车、骑行道和步行道路的动线,设计五个不同标高的连廊层次连通轮渡两侧。

 

公平路码头研究方案鸟瞰

公平路码头研究方案沿街人视图

 

本文图片来源:《时代建筑》、原作设计工作室、谷德设计网、O筑设计

文字编辑:王志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