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听杨绛谈往事》推出增补版,“杨先生‘向死而生’的坦然,令人既吃惊又钦佩”
分享至:
 (10)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17-05-25 06:31
摘要:《听杨绛谈往事》作者吴学昭说,杨先生那种“向死而生”的坦然,对身后事安排考虑的睿智、周到、理性,令人既吃惊又钦佩。

2016年5月25日,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杨绛驾鹤西去,在她逝世一周年之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听杨绛谈往事》(增补版),收入增补文章三篇,作为对杨先生的纪念。

 

《听杨绛谈往事》初版于2008年,彼时,钱锺书先生逝世十周年,传主杨绛九十八岁高龄。杨绛在亲笔手书的序言中写道:“我不值得传记作者为我立传,但我也不能阻止别人写我的传记。不相识、不相知的人如有意写我的传,尽管对我的生平一无所知,只要凑足资料,能找到出版社,就能出书。不过,并没有几个人为我写传。这本用‘听杨绛谈往事’命名的传记,是征得我同意而写的。……不过我还活着呢。我身后的事,她没法儿问我了,怎么办?我想不要紧,写到九十八岁还忠实,以后的事也不会走样。为我写的传并没有几篇,我去世后也许会增加几篇,但征得我同意而写的传记,只此一篇。”

杨绛亲笔《听杨绛谈往事》序手稿。

 

传记作者吴学昭与钱锺书、杨绛为通家之好,其父著名学者、教育家吴宓是钱锺书、杨绛清华大学时代的老师。因与杨绛有许多当面交流的机会,“谈往事”“话家常”之间,吴学昭越来越深地感受到杨先生的人格魅力,觉得应该把听到的这些珍贵的史料、动人的故事与读者分享,遂用了将近三年时间与杨绛对谈,详细记录了自杨先生出生至九十八岁的人生经历。杨绛曾说,这本书是“和一个知心好友一起重温往事,体味旧情,所以有问必答”。对谈过程中,吴学昭刨根究底地问,杨先生仔仔细细地答,不厌其烦。除了大量口述的一手资料,《听杨绛谈往事》还综合了吴学昭搜集的相关史料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并辅以近百幅珍贵照片。2008年,该书初版上市后,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关注——这种欢迎和关注,不是对一个家庭私生活的津津乐道,而是对中国读书人深邃厚重的人情及正直清朗的操持的推崇,和对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生存空间的关注。

1934年4月2日至7日,锺书从上海北来探望杨绛,两人在北平郊区周游。锺书有诗:“分飞劳燕原同命,异处参商亦共天。自是欢娱常苦短,游仙七日已千年。”(图片出自《听杨绛谈往事》)

钱锺书在两人仝存的《人·兽·鬼》扉页,给杨绛写了一句既浪漫又体己的话。(图片出自《听杨绛谈往事》)

 

去年5月25日凌晨,杨绛作别读者,三联书店曾发行《听杨绛谈往事》(精装版)作为纪念。杨先生生前曾对该书重新披阅校订,精装版已做出相应修订。但吴学昭作为杨先生的遗嘱执行人之一,当时未及对旧版加以说明即仓促付印,仍成遗憾,此次特意补充三篇文章《胖安娜》 《“爱得厉害……怎么说?”》 《杨绛先生回家纪事》和相应图片,以无愧传主“为后世存真”的心愿。这三篇文章分别写于2010年4月、2011年7月及2016年7月,前二篇曾经杨绛生前审阅,后一文完稿于杨先生逝后——文中回忆了杨先生“回家”之际的淡定和从容,追忆了杨先生躲避名利,表面理性、清冷,实则多情、温暖的几件“小”事。吴学昭说,杨先生那种“向死而生”的坦然,对身后事安排考虑的睿智、周到、理性,令人既吃惊又钦佩。

杨绛在中关园宿舍。(图片出自《听杨绛谈往事》)

 

在《杨绛先生回家纪事》中,吴学昭回忆,不知天意还是巧合,2016年5月24日下午,她去协和医院看望杨绛先生,万没想到这竟是与老人的最后一见。作为与杨绛长期交往的知心人,吴学昭在与主治医生交流时,“还是那句老话:即使发生意外,请勿进行抢救。这是杨绛先生反复交代过的,她愿最后走得快速平静,不折腾,也不浪费医疗资源。”杨绛先生走了,遵照她生前遗嘱,讣告在遗体火化后公布。吴学昭说,从讣告看,杨绛先生生前对身后所有重要事项,已一一安排妥帖;与众不同的是,这一讣告居然经杨先生本人看过,并交代遗嘱执行人,讣告要待她遗体火化后方公布。而在杨先生走后,清理遗物中,发现了一大袋已经拆封的读者来信,多数来自境内,也有“台粉”“港粉”还有“洋粉”寄来的。杨先生在许多信封面上批有“待复”“当复”……最后可能都没有作复。吴学昭说,杨先生最终没能如愿,和大家见个面、回封信,实在是她已力不从心。在她内心深处,十分珍视读者,百岁生日前夕所作的“坐在人生边上”的答问,正是向亲爱的读者最后道别。

 

在吴学昭看来,对于年老衰迈、死亡病痛这类话题,一般人、特别是老年人,不喜欢也不愿多提,杨先生却不忌讳,不但谈论,且思考琢磨,体会多多。她曾听杨先生说过“病”与“老”的不同:杨先生以为“病是外加的,临时性的,不论久病、多病,可以治愈。‘老’却是自身的,是生命日渐萎弱,以至熄灭;是慢吞吞地死。死是老的perfect tense;老是死的 present participle,dying也。老人就是 dying 的人,慢吞吞,一面死,一面还能品味死的感受”。

 

出版方表示,杨绛早年出版过回忆性质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后来也出版过畅销书《我们仨》和《走到人生边上》。这些书对杨先生以及他们一家三口的往事都有丰满的叙述,但对喜爱这些作品和杨绛先生的读者来说,仍有许多空白和疑问,甚至对一年前杨绛先生逝世时,对外发布消息时的处理方式,坊间也有一些议论和猜测。这些疑问,读者都可以在《听杨绛谈往事》(增补版)中得到明确答案。此外,《我们仨》数字版本也将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5月25日起在亚马逊kindle等平台上线销售。

 

图片来源:由出版方提供  图片编辑:笪曦(编辑邮箱:scljf@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