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思想者|杨雄:还在为家庭教育焦虑?你可能缺了这样一个“等边三角形”
分享至:
 (1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杨雄 2017-05-21 06:50
摘要:中国家长受“木桶理论”影响太深,我们的家长喜欢告诉孩子,必须去补最短的一块“知识”,然后不停地督促、催逼孩子。其实很多时侯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根子却在父母身上。

【编者按】最近,一份《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并非是一个新话题,但是却始终充满着“新鲜度”,因为它与社会发展、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在长期致力于青少年问题和社会家庭关系研究的上海社科院杨雄研究员看来,我们正由过去传统的教育“顺序模式”,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分别先后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发挥各自的重要作用,转变为一种新的“重叠模式”,即在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家教、家长、社区、学校、教师……事实上都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孩子成长和发展。在此背景下,家庭教育应关注“亲职教育”、“子职教育”和“配偶(夫妻)教育”三个维度。以下是他在2017年长沙首届新家庭教育文化节论坛上的演讲。


 

家庭,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依据家庭系统理论,家庭作为一个分析单位,家庭中的成员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整体。家庭的主要目标是完成各种日常任务,包括任务完成、角色作用、沟通、情感表达、卷入、控制和价值观。每项任务都需要家庭一起去应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家庭及其成员得到成长,并使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得到增进,维持家庭结构的完整性。

 


家庭又被视为一个“情绪单位”,家庭中所有成员被看作是相互关联结构中的要素,而不是独立的精神实体。当代人对家庭功能的需求较之过去则有着本质的不同,更着重于追求紧密的关系,满足内心情感的需要,这对家庭结构健康、完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结构与家庭成员互动模式健康与否,对家庭功能发挥会起到截然不同的作用:既可以是增力的作用,也可以是减力的作用。

 


那么,是“增力”还是“减力”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在我看来,这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今天我想就此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家庭教育需要一个“稳定”的三角

 

 


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的家庭教育已突破了“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与教育”的传统界定,开始将研究视角延伸到了对当代家庭整个系统的观察。

 


从家庭系统视角观察,一般意义上的家庭结构就像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存在着三条边,形成三种主要关系:1、夫妻关系,它应是平等互动的关系,是家庭结构的主轴;2、亲子关系,它应是上下互动的关系;3、同胞关系,它应是平行互动的关系(独生子女家庭模式缺失这一关系,二孩家庭将复现这种关系)。家庭成员之间三对关系,既逐对形成互动,又复杂地交织,从而构成一个具有结构功能和独特情感的沟通模式。

 


以目前大多数“核心家庭”而言,家庭结构中的每条边分别代表着父亲、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关系。一个健康的家庭应该是“夫妻关系”、“母子关系”和“父子关系”构成的稳定三角形。每个家庭成员在情感上互相支持、在心理上互相依赖、在物质上共同享受,家庭成为每个家庭成员的避风港与保护地。对于身心尚未健全的少年儿童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而这三种关系所分别对应的边,我将之称为“亲职教育”、“子职教育”和“配偶(夫妻)教育”。

 


【“亲职教育”——学会如何做父母】

 

 

 做司机要上驾校考驾照,做老师要有教师资格证,这是常识,惟一例外的是做父母一一几乎是世上第一神圣而复杂的职业,却可以不持证就“上岗”。这就是我们“亲职教育”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一一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

 

根据家庭系统理论,角色可划分为“先赋性角色”与“获得性角色”,父母角色便是不经过角色扮演者的努力而由遗传、血缘等先天的因素决定的,属于天赋性角色。父母与子女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从生命萌芽的时候起,就确定了父母的角色身份,父母对子女来说是唯一的,其自然属性是其他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一经确定便无从选择,孩子再不好,父母也无法解除与子女的遗传和血缘关系,孩子成长为怎样的人,起奠基作用的首先是父母的教育。

 


如今,整个社会、每一个家庭对孩子的重视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做父母对孩子成长、教育的关注,为孩子付出之大,相信大家都有体会。与此同时,家长们也遇到了始料不及的许多问题。众所周知,做司机要上驾校考驾照,做老师要有教师资格证,这是常识,惟一例外的是做父母一一几乎是世上第一神圣而复杂的职业,却可以不持证就“上岗”。这就是我们“亲职教育”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一一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

 


家庭结构三角关系对应的第一条边是“亲职教育”。“亲职教育”(Parents education)在德国称为“双亲”教育,美国称之为“父母教育”,俄罗斯称之为“家长教育”,是教父母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称职家长的专门化教育,是立足于亲子关系基础上、使为人父母者明了如何尽父母职责与职分的教育。

 


教育始于家庭。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养方式深深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就其实质而言,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家庭作为孕育生命的摇篮,是因婚姻、血缘或养育关系而构成的团体。在家庭系统理论分析框架中,家庭内成员人格特质的形成常与其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有关,其中一个成员的行为会影响着其他成员的行动,特別是父母的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最为深远。父母是儿童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大量研究表明,拥有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儿童通常会表现出较高的社会技能和较少的问题行为。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先要改变父母”,因为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他不仅相貌像你,学习习惯、思想性格、为人处世也像你,故家庭教育首要任务是教育、训练我们的家长成为“合格”的父母。

 


研究表明,“亲职教育”与家庭教育水平成正相关。“亲职教育”涵盖了父母的自身教育、父母对子女教育两大范畴的教育内容,强调父母在与孩子“亲子互动”过程中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认识儿童不同于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孩子所特有的言行、思维、情感方式,获得与孩子相处的特殊技能、技巧,有效地对孩子的健康、幸福产生影响。由此可见,“亲子教育”仅是“亲职教育”在策略方法上的具体应用,是阶段性的,而“亲职教育”则是“终身制”的。 在家庭每一阶段,亲子关系面临的挑战不同,“亲职教育”水平要求亦不同。当今社会发展呈现加速度,家庭成员、尤其是年轻父母常处于焦虑与矛盾中,众多家庭教育问题凸显了推行“亲职教育”的迫切性。

 


具体而言,“亲职教育”大致包括三个层面

 

  • 第一,指导现代父母扮演称职的父母角色,即一个持续不断学习如何做父母的过程,父母需要成长以应对儿童不同阶段的教育

 

  • 第二,为父母提供调整亲子关系的具体策略,改善父母教育过程中不当态度与行为

 

  • 第三,唤醒或指导未婚男女,提早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其学习内容涉及优生学、生理学、卫生学、营养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

 

因此,亲职教育更多是初为父母者的“启蒙”教育。

 


当前,实施“亲职教育”重点是家长通过“在岗”培训,改变自身行为角色,转变自己教育理念(人才观、亲子观、儿童观、教子观)。在现实生活中,中国家长一边在生活上过分疼爱自己孩子,一边又在无休止地“催逼”孩子,其实这与中西方家庭不同代际传递文化有关。中国代际关系是“反哺模式”,西方多数是“接力模式”。前者对子女几乎是无限责任,所以才会有“啃老一族”,而在西方个体主义文化下,成年子女与父母同住就表明子女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中国家长受“木桶理论”影响太深,我们的家长喜欢告诉孩子,必须去补最短的一块“知识”,然后不停地督促、催逼孩子。其实很多时侯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根子却在父母身上。日前由UC大数据发布的国内首份《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通过网络大数据分析,排列出了国内各个城市妈妈焦虑指数。结果显示,“焦虑指数”最高的十大城市全部是一二线城市。这从侧面反映了大城市社会、市场竞争激烈导致父母育儿焦虑加剧。由此看来,大城市年轻母亲应是“亲职教育”的重点对象。

 


通过对“家长参与”与“家校合作”的课题跟踪,我们发现父母对子女成长的关注和时间、精力投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社会资本,家庭构建的网络闭合性越高,子女就会得到越丰富的社会资本。造成儿童教育差异之原因,首先不是学校物质与师资的差异,而是家长参与孩子教育程度及“代际闭合”导致的。好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开始更多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与人格培养。2016年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完成的一项有关家庭教育代际比较问卷调查显示,家长和孩子认为最重要的品质,排在前三位的是责任感、独立和宽容尊重他人:家长最看重责任感,孩子则最看重宽容、尊重他人。尤其是一些国外留学回来的年轻父母,越来越多关注如何让孩子真正为了兴趣在学习、为自己而学习。这说明经过这几年家庭教育的科学普及,广大家长、尤其是年轻父母的育儿观念已经开始有了改变,这是令人喜悦与欣慰的转变。

 


【“子职教育”——学会如何做子女】

 

 

“子职教育”在教育、引导策略上把握好“紧”与“松”的度。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没有自由的规则是遏制,都是“子职教育”不得法的表现,理想的状况是把握好规则与自由的张力,使孩子既有自律性,又有创新性。

 

家庭结构三角关系对应的第二条边是“子职教育”。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因父母的养育而成长,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是人伦亲情中最基础、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亲情。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并指出家庭教育要从小处着眼。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对我们今天如何实施“子职教育”作了非常准确、形象的解释。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正确的观念才能引导出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能产生好的结果。“子职教育”重在实践,贵在坚持。衣服的扣子扣错了可以重来,而人生第一粒扣子如果扣错了,要想纠正将会相当困难,一旦错误的观念形成,要想改变它,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古人讲:“入门须正,立志须高”,意即要帮助我们孩子走好人生开始最关键的几步。由此看,“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广大家长、老师开展德育,实施“子职教育”指明了方向。

 


“子职教育”通俗地讲就是通过角色扮演、行为践行,帮助孩子了解、学习如何尽好与他们年纪相符的生活职责。每个人一出生,就意味着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的人,成为有“别”于父母的人。孩子的成长,最终要依靠自己的基本素质。在我看来,当前帮助儿童了解、学习和确立与他们年纪相符的生活职责有以下三项重要任务

 

 

  • 一是要让孩子学会孝敬父母。父母对子女的爱浓烈无私,源自天性。而子女对父母的爱却是一个需要不断培养、不断锤炼的过程,这种爱显然又无比重要,因为它是一个人道德的基础:一个人若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更遑论爱他人?中国社会与子女职责相似的概念是孝道。“孝”绝非一味顺从,而是在细微之处培养关心和感恩,比如平时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主动问候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当父母心情不好时,学会安慰父母;主动关心父母的生活状况,让父母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重要性;外出后,应与父母保持联络,让父母安心;若晚归时,应主动打电话向父母报平安;若有重大事件要主动告诉父母,让父母能够清楚了解自己的状况。

 

 

  • 二是要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让孩子在规则与自由中健康“成人” 。婴幼儿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如果一切都顺应他的本性,会导致为所欲为的倾向。孩子长大后产生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好动、不服管教、攻击性强都与父母过度顺应孩子的自由需要有关。自由过度实际上就是放任纵容,对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和责任心是不利的。反过来,“规则过度”又可能导致孩子缺乏个性。有的父母认为,听话的孩子让父母省心,很少惹出麻烦事儿来,这种观念多表现在控制欲望比较强的父母身上。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做事和思维的依赖性比较强,害怕尝试新事物,而且调整情绪变化的灵活性比较弱,这将影响孩子的创新意识与个性成长。因此,“子职教育”在教育、引导策略上把握好“紧”与“松”的度。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没有自由的规则是遏制,都是“子职教育”不得法的表现,理想的状况是把握好规则与自由的张力,使孩子既有自律性,又有创新性。

 

 

  • 三是要让孩子学会做“有教养”的人。最近看到一篇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系主任赫夫教授对中国学生的评价文章。他认为,中国大学本科生已初步达到总人口的15%,他们会成为有教养、进取精神与时尚意识的一个群体。确实如此,经过40年大学招生,中国学生的进取精神与时尚意识不断提升。走在上海静安寺、淮海中路,或者是在地铁里,无论是“80后”的年轻父母,还是刚毕业的“90后”,包括仍在大学校园中的“00后”,他们的时尚、自信随处可见。可以说,后两者已基本具备,但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他们“成为有教养”之士,仍需要长期努力与践行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讲究家风、家传、家训,这些“家庭规则”对于维持家庭结构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功能。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经验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深层结构,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精神世界也都由这些“家庭规则”与“子职教育”塑模出来。

 


“配偶教育”——学会如何做夫妻

 

 

结婚生子,“两人世界”变成“三人世界”,夫妻从单纯的配偶关系转为双亲关系,夫妻角色需要重新定位。孩子的诞生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夫妻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进行沟通,倾听对方的意见,重新调整彼此的互动关系。

 

家庭结构三角关系对应的第三条边是“配偶教育”。为什么时下重视“配偶教育”?这是因为大家开始理解“夫妻关系”将决定家庭氛围的好坏,对成长中的儿童至关重要。在健康、正常的家庭关系中,妈妈是情感的代表,爸爸是理性的代表,孩子靠情感来滋养内在的生命,靠理性来发展外在的世界,而且两者还必须同步,这样的序位才会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感受到被重视。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第一任老师,是孩子降生到这个世界最先看到的人,也是最关注孩子的亲人。家庭系统理论认为,父母本人自主相系的成熟程度,会直接或间接投射到下一代身上,影响孩子的成长历程。父母关系与言行举止对于处于模仿性最强的幼儿时期的孩子影响很大,父母相亲相爱关系融洽,脾气各方面都很好,孩子在以后道路上也会平易近人。一般来说,生长在父母和谐的家庭环境里,受到父母稳定情绪与行为示范,儿童能发展出较理想的自主成熟人格。相反,一个儿童生活在父母经常争吵的家庭氛围中,就会欠缺安全感,而且容易吸收上一代的焦虑情绪,在紧张气氛和压力下,他会发展出水平较差的自主相系人格。

 


结婚生子,“两人世界”变成“三人世界”,夫妻从单纯的配偶关系转为双亲关系,夫妻角色需要重新定位。孩子的诞生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夫妻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进行沟通,倾听对方的意见,重新调整彼此的互动关系。新婚燕尔,夫妻沉浸在幸福两人世界,家庭生活中矛盾较小。夫妻冲突更多发生于新生命诞生之后。新生婴儿给小家庭增添了快乐,同时也让小夫妻遭遇许多困扰和羁绊。夫妻生活从此以宝宝为重心,生活作息从此不同,不少小家庭迎接新生婴儿的喜悦很快转变为无止境的争吵。初为父母者因教育孩子引发的冲突,往往是两种家庭文化能否在孩子身上延续的较量。每个人都在一个特定的“原生家庭”中长大,家庭文化的基因会通过分离、配对、重组,植根于夫妻双方各自的意识深层,影响着双方的内在感觉和价值判断。家庭有了孩子后,往往是妻子全心全意投入照顾孩子中,忙碌得筋疲力尽,无暇多花一点心力在夫妻关系上,丈夫的角色地位无形中降低了一级。当新婚不久家庭有了孩子这一“第三者插足”后,如何破解养育孩子中出现的矛盾,通常是“配偶教育”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 首先,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夫妻关系永远处于第一位序,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夫妻关系和睦,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会感到安全与爱;父母双方能给孩子比较均衡的爱,孩子就能从父母那里同时学习到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这对孩子未来成长非常重要。

 

 

  • 其次,夫妻要坐好各自的位置。简单地说,就是各有各的责任,要各司其职。男女结合的婚姻,是组建温馨新家庭的必要因素。而无论丈夫还是妻子,在这个组建的家庭中,当然有自己的位置。什么叫错位?即妻子坐在丈夫的位置,丈夫坐在妻子的位置上。当然,有时候也会出现“错位的和谐”。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夫妻回归各自的本位,本身就是一种生活艺术。

 

 

  • 再次,要明确夫妻就像一个小团队,彼此之间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要使小团队发展良好,就要通过不断沟通、不断协调、不断整合。一旦发生争执,就应该面对面将事情摊开来讨论,寻求双方都认同的最佳教育方式。双亲角色需要共同经营、互相扶持,伴随孩子成长而来的教养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 第四,平等健康的夫妻关系,是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的基础。开朗、懂事的孩子往往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做支撑,父母是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最大的人,孩子最善于学习、模仿父母的言行,所以做父母的应该建立起良好的夫妻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健康成长。

 


“亲职教育”、“子职敎育”和“配偶教育”提示我们,家庭教育应该注重整个系统中各部分互动关系,而不是个别研究其部分的构造。如何将上述不同的教育因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整合的优势,共同构成“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将成为今后必须不断探索、实践与创新的教育课题。

 


我们正由过去传统的教育“顺序模式”,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分别先后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发挥中各自的重要作用,转变为一种新的“重叠模式”,即在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家教、家长、社区、学校、教师……事实上都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孩子成长的发展。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既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支撑和有益补充。健康的家庭结构关系应该是“理想的等边三角形”,夫妻恩爱,同胞友善,父母对孩子既民主与恩慈,又保持适当的界限和权威

 


发表前作者在原讲稿基础上作了补充和修改



【思想者小传】

 


杨雄  研究员,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研究所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中心主任。上海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上海市新消费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当代青年研究》杂志社总编辑。兼任中国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上海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常务理事等。曾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国家教育科学规划办、中央文明办、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国际奥委会等重要课题数十项,多次获全国、上海市哲社与决策咨询优秀成果奖。(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主编:王珍,邮箱:shhgcsxh@163.com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