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姚海同代表:提高湿垃圾分类处置,减少末端环节混装混运现象
分享至:
 (4)
 (1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海燕 2017-01-19 12:29
摘要:居民分出的湿垃圾要减少末端混处现象。

上海自2010年启动新一轮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截止2016年11月底,本市垃圾分类已大致覆盖居民480万户。但从垃圾分类实施的效果来看,当前还存在相当突出的问题。” 市人大代表姚海同说,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覆盖面虽广,但居民实际参与率不高,分类质量不尽如人意。为此他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湿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切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建议

 

源头分类涉及到千家万户,改变着上海市民长期的生活习惯,是件移风移俗的难事。姚海同说,除了居民参与率,分类处置系统也尚未很好地建立起来,大分流小分类之后的各类垃圾末端处理结构不平衡。

 

随着本市生活处置设施“一主多点”规划的相继落地,目前全市垃圾焚烧厂、填埋场等处置设施的无害化处理能力已经可以完全满足处置需求,“但问题是分类出来的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标准和出路问题至今尚未根本解决。”姚海同说,分类出来的湿垃圾基本上经过压水以后最终还是和干垃圾一起处理,且小区湿垃圾在驳运环节混装、混运现象依然存在,打击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据悉,本市实施湿垃圾处理利用设施专项规划,着力推进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2017年,建成闵行(一期)和浦东(一期)湿垃圾处理厂,启动老港基地、宝山、普陀、闵行(二期)、浦东(二期)、嘉定、青浦、松江、金山、奉贤、崇明等湿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到2020年,湿垃圾处理能力达到7000吨/日。

 

“而从目前湿垃圾处理利用设施建设情况看,这项工作尚未引起方方面面的足够重视。”姚海同说,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路径和标准、工程设施规划选址落地等核心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处理利用设施建设进度并不理想,按此进度,到2020年恐难实现7000吨/日的建设目标,湿垃圾分类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将面临一段很长的空窗期,这将严重影响垃圾分类工作成效的提升。

 

为此,他建议,市级层面要加大全市湿垃圾处理利用设施建设的统筹推进力度。要从全市层面统筹考虑设施规划和建设问题,加大对各区的支持、指导和协调力度,确保这项工作能够有效推进。

 

“市和区要形成合力,加快湿垃圾处理利用设施建设进度。” 姚海同还建议,在明确湿垃圾处理利用路径的前提下,相应的设施建设应全面提速,不能都按照2020年建成的目标来安排建设计划。对各区建设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要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尽快研究建立湿垃圾跨区处理综合补偿制度,加快设施建设进度,缩短湿垃圾分类处置的空窗期。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日常管理,杜绝居住区驳运环节混装、混运现象。”姚海同说,市绿化市容等部门要强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标准体系建设及技术规范落实,加强行业管理和日常监管,提升环卫作业企业收运装备标准和收运作业规范,杜绝居住区内驳运环节“混装混运”等现象。要加强湿垃圾跨区处置利用的统筹工作,利用好建成的湿垃圾处置设施,提高湿垃圾分类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率,尽可能减少末端混处现象。

 

题图来源:绿恩环保网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