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55年后,上海文艺会堂首次向公众敞开大门
分享至:
 (60)
 (1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桐 2016-11-18 06:30
摘要:除了为文艺家服务,文艺会堂还可以实现更多。

位于延安西路200号的上海文艺会堂,被誉为上海市文艺界人士的“家外之家”。在其55年的历史中,许多著名电影家、歌唱家、戏曲家、舞蹈家和作家都曾在这里联络感情,激荡灵感。如今,在群团改革大背景下,上海文艺会堂也开始谋求转型,为市民服务。11月17日,文艺会堂首次发布商演,新编古装悲喜剧《命中注定》将于11月28日起在此连演6场,标志着这个文艺家“小天地”正式面向市民打开大门。

市文联所属下的各协会文艺家常常在文艺会堂座谈吃茶。

 

曾经,这里总是高朋满座聊天吃茶

 

上世纪60年代初,在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领导人关心下,华东局机关小礼堂被调拨给上海市文联,成立文艺会堂,作为文艺界人士交流、聚会、座谈、联谊的活动场所。一张拍摄于1963年夏天的黑白照片上,剧作家于伶与电影演员赵丹、张瑞芳、秦怡、上官云珠、黄宗英等在文艺会堂座谈,他们围坐在一起,摇着扇子,谈笑自如。

1963年,于伶(左四)与上影剧团演员赵丹(右一)、张瑞芳(左三)、秦怡(右三)、上官云珠(左二)、黄宗英(左一)等在文艺会堂座谈。

 

上世纪80年代的文艺会堂,总是高朋满座。上海文联《上海采风》杂志主编刘巽达那时刚毕业,分配到文联工作,“你常常能看到钱谷融、张乐平等,在这里喝茶聊天,毫不稀奇。”

 

刘巽达介绍,在计划经济时代,文艺会堂常为文艺家供应“紧俏商品”。凭文联会员证,每星期可在这里买四瓶散装啤酒。提溜着酒瓶排长队买啤酒,成了那个年代许多上海文艺家充满趣味的共同回忆。太平洋食品厂生产的月饼,一旦贴上“文艺会堂”标签,便广受追捧。文艺会堂小书店柜台前,也总是人头攒动,不仅能买到新书,还能淘到古版旧书。

20世纪80年代文艺会堂大厅。

 

最时髦也最热闹的是文艺会堂的舞会和内部电影放映。据说,舞会是“全市管理和服务最好,价格也最低的”。每逢周六、周日,这里“内部”放映中外经典名片,也成为文艺家们的福利。每年新春,文艺会堂都会举行文艺界团拜会,文艺界老老少少齐聚一堂。表演艺术家秦怡每年这时后都特别高兴,在这里,她不仅能见到许多老友,还能欣赏到艺术新人的精彩演出。

 

未来,这里也要成为市民文艺之家

 

1992年,文艺会堂完成了第一次改建,一幢有会务、住宿、餐饮、娱乐等功能的文艺活动大楼建成。2012年底,随着上海文艺事业的发展,这处大院又进行了第二次改扩建。直到去年年底,改建修缮后的上海文艺会堂才重新开放。

1992年4月,新的文艺活动中心大楼建成。

 

改建后的文艺会堂,可以满足文艺家们更多需求。比如三楼多功能厅,可以作为剧场放映电影。今年3月,秦怡自编自演的新片《青海湖畔》就在这里举行了首映式。厅里还专门配备了同声翻译工作区,可以召开国际性文艺论坛。一楼面向会员开放的“文艺家沙龙”,环境优雅,一杯咖啡只要6元。刘巽达希望,1980年代文艺会堂高朋满座的热闹场景可以再现,有更多艺术家在这里跨界交流,碰撞出新的艺术灵感。

 

据了解,文艺会堂首场商业演出《命中注定》,改编自清代李渔的传奇剧本《风筝误》和梅兰芳代表戏剧《凤还巢》,在古代爱情故事的基础上,融入当下社会事件。编剧尹韬称,《命中注定》是一部残酷美学话剧,让观众啼笑皆非,引发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2008年,这部话剧曾在北京人艺小剧场首演,时名《天作之合》。8年后复排,改名为《命中注定》。文联工作人员表示,未来文艺会堂希望能继续引进更多优质的舞台作品,在可容纳360个座位的文艺大厅演出。

《命中注定》剧照 侯鑫强 摄

 

转身后的文艺会堂,除了继续满足文艺界人士需求,还将为活跃文艺活动、繁荣文艺创作提供一片天地,也希望吸引优秀剧目,拓展作为商业剧场的功能,满足市民文艺需求。未来,这个文艺家的“家外之家”,也努力成为市民的文艺之家。

 

题图:2015年底重新开放的文艺会堂效果图。 图片来源:除署名外,均由上海文联提供 图片编辑:项建英(编辑邮箱:scljf@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