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城事更新 > 文章详情
上海将出台国内首部除涝地方标准,应对“二十年一遇”
分享至:
 (127)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玺撼 2016-10-09 19:20
摘要:上海今年有望制定出国内首部除涝地方标准,堪称史上最严。

 

防汛抗涝能力,事关一座城市的安全和形象。解放日报•上观记者从10月9日举行的上海市水务海洋科技大会上获悉,上海今年有望制定出国内首部除涝地方标准,堪称史上最严。

 


 

标准史上最严,更适应“地方特色”

 

“此前,在相关领域,都有国家、行业标准,但具体应用到上海,有一些指标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特色’。”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徐贵泉介绍说,上海地处长江和太湖流域最下游,加之临海,时常不得不面对台风、暴雨、天文高潮、上游洪水“四碰头”的严峻防汛抗涝形势,然而作为“底线”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并不能完全将风暴潮洪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因此上海有必要制定更细致且更严格的除涝地方标准,兼顾上游洪水、区域暴雨、下游高潮等自然规律,以及特大型城市的发展规律。

 

徐贵泉透露,这部上海除涝标准已经通过了上海市质监局的立项论证,最快将于年内制定完成,其中至少有两项指标,很可能极其“苛刻”,意在倒逼上海全力改善和不断提升防汛抗涝能力。

 

其一,上海整体的排涝水平可能要提高到足以应对20年一遇的强降雨,即累计降雨约200毫米每24小时,而目前全市大多数区域的平均排涝水平,最高可以应对100毫米每24小时到150毫米每24小时的降雨。至于“热岛”、“雨岛”效应甚于郊区的上海中心城区,有专家建议,要力争用5年到10年时间,将排涝能力提得更高,应对约210毫米每24小时的累计降雨。

 

其二,上海的城镇雨水管网排水能力可能要提高到足以应对每小时50毫米的降雨,而目前实际可以应对的降雨在每小时36毫米至38毫米左右。

 

制定史上最严的地方除涝标准,体现了监管部门除涝理念的转变:从过去的应急抢险为主,转变为风险管理为主。

 

上海市水务局总工程师周建国告诉解放日报•上观记者,尽管上海目前在防汛减灾上有“四道防线”:千里海塘、千里江堤、区域排涝设施和城镇排水系统,建设的标准都非常高,但聚焦城市防汛能力提升,仍旧是上海水务部门“十三五”的重点。

 

周建国透露,上海相关单位近期将大力推进“上海市排水与内涝防治体系”、“黄浦江河口建闸前期决策关键技术”、“‘海绵城市’水务建设关键技术”等重大课题研究,深入研究排水系统提标改造、河湖水面率动态监管、智能黄浦江苏州河应用等关键技术。

 


 

建深层排水调蓄网络?有待论证

 

面对未来很可能落地的“苛刻”指标,上海除涝压力不小,该如何完成?

 

徐贵泉表示,主要有“排、蓄、渗、滞、净、用”等六招,这六招中的主力是“排”,即排水;还有“蓄”,即蓄水。

 

今年8月,上海市副市长蒋卓庆做客上海广播电台《市长热线》访谈节目时就曾透露,上海将建设苏州河段深层排水调蓄管道系统工程,就设在苏州河河下。考虑到轨道交通等因素,该工程深埋地下,最深处有60多米;总长15公里左右,工期预计在3年左右,今年年底之前有1.6公里的试验段先开建。

 

苏州河段深层排水调蓄管道系统工程有望确保苏州河周边防御“五年一遇”的强降雨(降水量约60毫米/小时),可以大量蓄水,规避峰值;等峰值过后,通过河流污水管道将水排放出去,是兼具“排”与“蓄”功能的除涝工程。

 

有专家曾建议,上述工程建成后,如果效果理想,可以在上海地下深埋多条排水调蓄管道,彼此贯通,形成一张地下除涝网络。

 

“上海的地上空间越来越有限,加之许多堤防设施高出地面一米甚至两米,排水调蓄管道架不上去,一般只有深埋。这么做,可以有效增强整体的除涝能力,但成本不菲,未来是否大规模建造,还有待进一步论证。”徐贵泉坦言。

 

相比“排”与“蓄”,上海在应用“渗”、“滞”、“净”、“用”等方式来除涝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解放日报•上观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已开始借鉴国际经验,在普陀桃浦科技智慧城、松江南部新城、西虹桥、徐汇滨江、世博片区、嘉定新城以及一些郊野公园试点“海绵城市”,把强降雨的径流量,通过像海绵一样的建筑、道路、绿地等“吸”进去,起到吸纳、蓄渗、缓渗的功能。效果理想的话,可以把80%的雨水全部吸纳起来,缓解城市排水的压力。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笪曦  编辑邮箱:shgcggkj@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