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武康大楼口述史发布,带你走进她的前世今生
分享至:
 (22)
 (19)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舒抒 黄尖尖 2016-05-19 05:00
摘要:历时两年,由陈丹燕领衔,陈保平、伍江、葛剑雄、曹锦清、沙永杰等众多专家参与的“武康大楼口述历史”宣告完成,上海有一部分缺失的历时,正在慢慢修复中。

5月18日上午,上海车水马龙的淮海路,武康大楼一楼,一家大门并不起眼的书店里,关于这幢大楼的另一部分历史被正式揭开。

自2014年8月起,地处徐汇衡复历史风貌区内的湖南街道就邀请陈丹燕、陈保平、伍江、葛剑雄、曹锦清、沙永杰等多位专家,展开“口述历史”的可行性论证。

 

2015年3月,围绕“一幢建筑(武康大楼)、一所单位(上海交响乐团)、一条马路(安福路)、一条弄堂(复兴西路44弄玫瑰别墅)、一个家族(张乐平)、一位名人(施平)、”等六个“一”的“口述历史”项目正式立项。同年6月,陈丹燕、陈保平领衔的专家团队,开始了武康大楼口述历史的搜集整理工作。

经过一年打磨,这一项目的成果:一部长达40分钟的纪录片,以及大量文字和照片、影像资料最终整理完成,武康大楼的历史终于被补上了缺失已久的部分。

 


陈丹燕:我对武康大楼的爱和痴迷

 

上世纪20年代,诺曼底公寓。

 

始建于1924年的武康大楼,位于上海徐汇区淮海中路1842-1858号,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当时上海第一座外廊式的公寓大楼。大楼最初取名“I.S.S公寓”,为万国储蓄会的英文简称,后改名为东美特公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称为诺曼底公寓。

这段公开历史已被世人所熟知,但从小在附近街区长大、看着街道一点一点发生变化的陈丹燕却深知,大楼的灵魂觉不止于一段优秀历史建筑程式化的介绍。

接受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采访时,陈丹燕说,令她印象最深的是武康路210号的“罗密欧阳台”,与人们幻想中莎翁名剧的情境别无二致。然而,当新房客入住,阳台经过整修,从“罗密欧”变成了另一个城市的味道。这令她意识到,房屋虽然是私人的,但是街道景观却是大家的。

陈丹燕告诉记者,她迫切想要为武康大楼留下居民口述史,很重要原因是个人情感。“社区是属于我的,这也是居民愿意接受采访的原因,想为大楼留下些什么。”她说,在居民家中拍摄,地上铺满电线,一拍就是几个小时,但是大家却愿意如此“找麻烦”。

 

武康大楼二楼的小花园平台。

 

陈丹燕想要做口述历史,最早起因是在20年前,正在写“外滩三部曲”的她发现,所有关于外滩的口述史料都是外国侨民留下的英文资料,“那时才发现,我们根本没有中文的外滩口述史料。”她曾尝试做外滩调查,“我假装成要买楼的人,人家才让我进门去看,还要跟我谈房价,最后我发现一个人做口述史根本不可能。”

做口述历史需要大量的佐证,而武康大楼收集采访的过程则持续了整整两年。事实上,武康路大楼共有139户人家,但最终能呈现出来的只有大楼里一成左右居民。

口述历史最大的困惑,是每个人的记忆有可能因为时间久远而出现偏差。“有个居民跟我们说,当年曾有一个名人来看望过郑君里,但这段回忆是否能作为史料事实,需要考证。”陈丹燕说,每天晚上回到家,她就开始和先生陈保平讨论,就这样经过了许多不眠夜。

陈丹燕也坦言,“口述历史的精彩就在于,每个被篡改的记忆其实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除了湖南路街道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紧密合作以外,武康大楼居民特有的文化素质也是促成这次口述历史项目的关键。

 


窥探城市灵魂,先要走进人心

 

武康大楼目前有139户居民。

 

谈到口述历史最大的困难,新闻人出生的专家组成员陈保平说,能否得到被访者信任无疑是最大的挑战。“首先是要走进他们家中,我们听到的可能是温暖的回忆,也可能是一块被揭开的伤疤。”

由于口述历史需要呈现不同时代背景下,同一幢建筑的人文风貌,因此,拍摄团队需要选取在各个时代进驻武康大楼的业主和租客。所有被访者中,今年81岁的徐宝英是在武康大楼居住时间最长的居民之一。1959年,24岁的她搬进武康大楼,一住就是近60年。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徐宝英回忆,上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自己家中曾养过一只鸡来补贴营养。没想到,有一天,鸡笼没关严实,鸡飞了出来,飞过淮海路后,径直飞到了街对面人家的花园里。这户人家,就是当时宋庆龄居住的地方。“后来宋庆龄家里的工作人员把鸡送了出来,我们还看到过宋庆龄喂鸽子呢。”

 

大楼入口处。沙永杰表示,因大楼外路面不断被抬高,目前武康大楼入口比大楼略低8厘米;大楼建成之初,入口处本是需要上台阶而行的。

 

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正式更名为武康大楼,尔后一批文化演艺界的名流均入住于此,包括赵丹、王人美、秦怡、孙道临、郑君里、王文娟等等。“我们和孙道临是老邻居了,大家都互相认识,遇到都会打招呼的。”徐宝英说。

然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武康大楼的生态急剧变化,原本“一门一户”的居住空间很快变为“一门多户”。

如今,记者步入武康大楼顶楼,衡复历史风貌区的全貌尽收眼底,脚下的淮海路绿树成荫,风和日丽下眺望远处清晰可见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眼前情境也在提醒着活在当下的人们,历史是这座城市不可磨灭的灵魂。

 


口述的是城市的文明史

 

20世纪50年代武康路212号及湖南路262号总平面图。

 

作家冯骥才曾指出,一座城市的文明史就蕴藏于城市文脉中。

作为上海标志性历史建筑之一,百年来,武康大楼见证了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建筑本身共同构成了上海独一无二的城市性格。然而,曾经不当的商业开发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都对大楼造成过伤害。

2007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沙永杰接到任务,成为主持武康路风貌道路保护性整治工程的总规划师。但他自己也未曾想到,光重新规划这条1.1公里长的道路,就花了1年零3个月。而武康大楼作为武康路当之无愧的地标,沙永杰对大楼的修缮怀着近乎虔诚的严谨。

 

 

沙永杰说,在武康大楼做前期调研时,每每与居民打交道,就能感觉到武康大楼之所以会愈发与众不同,除了建筑本身独特的物理空间,大楼居民折射出的市民阶层和文化认知,也让他感言“这里的老百姓考虑的东西,给我很大震撼”。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沙永杰不止一次赞叹武康大楼作为建筑样本的价值。他介绍,武康大楼的大门看起来并不起眼,因为当时的建筑设计都对道路保持着一种谦虚,而一楼大堂空间巨大,则是对居住者的一种尊重。

武康大楼口述历史之所以可成为上海城市更新中的一项样本案例,在陈丹燕、陈保平、沙永杰等人共同看来,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可复制性,不仅团队所有工作笔记都完整保留,还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未来,不止徐汇的武康大楼,黄浦的外滩、豫园,乃至宁波老外滩、扬州老城区都可以做口述历史,在城市不断更新的脚步中,保留最鲜活的历史记忆。

 


图片编辑:邵竞   题图:东方IC  内文图片:湖南街道提供  (编辑邮箱:jfshquxian@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9)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