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成为中国“药谷”,疫情是机会吗?
上观新闻
2020-04-06 17:58:23

疫情之下,近日苏州提出,要举全市之力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地标,对标全球生物医药皇冠波士顿,十年内力争规模突破万亿,打造成中国的“药谷”。如此目标,靠什么实现?

的确,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底子好。截至2019年,苏州生物医药企业数量达3000家,连续三年保持20%的增幅,产值列入全国第一方阵;形成了苏州工业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昆山市小核酸基地、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吴中区医药产业基地等集聚区……但要配得上中国“药谷”称号,仍差距不小。此次疫情,是生物医药企业加速发展的机会吗?也许,还得从企业本身找答案。

疫情中,生物医药行业获得前所未有的高关注度。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可能是感知最为强烈的企业之一。其总部在美国,2009年落地苏州,提供最基础的生物技术服务,客户几乎覆盖所有科研机构和高校院所,是生物医药产业链的最上游企业,“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身处其中,自然冷暖先知。” 中国区总经理吴昕称企业为行业的温度计。

最近,“温度计”度数很高。信号从1月初出现。当时,金唯智所服务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实验室发来雪片样的订单,且内容相同,所要合成的基因序列类似,只是名称未统一,有的叫新型冠状病毒,有的叫SARS二代。原本2至3周的研发时间,被缩短至三天三夜。1月23日起,变化再次出现,订单内容成了合成核酸检测试剂所用探针,对于数量的要求是,能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

合成病毒基因服务于疫苗研制,合成探针以供应检测试剂生产,都是治病救人的头等大事。但当时,在停工停产的大环境中,保证生产困难重重。

人手不足是首要难题。1月23日,本是企业生产的最后一天,生产车间仅剩2名员工,正准备清洗机器,回家过年。大量订单涌来,休息计划作废,企业又召回2名员工,4个人3班倒,24小时供应生产,本来的流水线作业,只能一人完成全部工序。到了1月27日,十几名在苏人员全部上岗。

另外的难处是物流。企业生产需要各种试剂,大多已提前备货,但其中有一种危化品,无法在仓库存储太久,2月13日前后,仅剩的原材料告罄,企业面临被迫停产。此种试剂产自上海,跨区域运输尚需隔离14天,经过多方协商,最后形成方案,在上海与苏州交界处交接。

复工是对营商环境的考验。金唯智是苏州首批复工企业之一。在企业500只提前采购的口罩耗尽时,苏州工业园区及时送上6000只,保证生产安全。“就连保洁阿姨都是政府分配的。”吴昕说,实验室本身对清洁和消杀工作要求较高,保洁阿姨无法按时复工,给企业也带来不小麻烦。

国内疫情形势趋于稳定,3月初开始,越来越多的订单从国外来。这些订单中有不少是基因合成订单,说明世界各地的实验室都在做疫苗研发的相关工作。吴昕介绍,每天有上万样品从世界各地到达企业,同时又有上万件样品发出,最近两周,海外订单增加了60%,已达到百万美元级别。

过去10年,中国的生物医药发展迅猛,以苏州为例,“每天都有很多新的企业在给我们订单,一些原来比较小的企业,慢慢有爆发式的增长。”吴昕说,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与10年前相比,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生物医药领域已成为全球目光关注的焦点,尤其是针对快速检测、临床诊治和疫苗研发相关的科技攻关工作,世界各地实验室纷纷站上赛道,全力竞速。国内,政府也给了行业足量的资金支持和充分的政策支持,这是中国向世界展现在生物医药领域发展成就的平台。

无疑,这场疫情正推动着各方重新审视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价值,现在正是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风口期。怎样趁势而上,让“重视”转化为“优势”?

苏州大学药学院院长镇学初认为,疫情是危机,也是转机,能更清楚地看到缺口,明确发展方向。其中,提高核心创新能力是关键,“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虽然已在领域内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研发体系,局部创新亮点颇多,但源头创新发力不够,在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发面,还比较落后。”他举例,生物医学研究所用的高精尖设备,基本仍依赖国外技术,“距离独立自主搞研发,自给自足谋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栏目主编:孔令君 本文作者:巩持平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