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一年,我愿意承包一辈子家务!”今日,上海沪剧院迎来“凯旋”
上观新闻
2020-04-06 17:11:43

“《凯旋》是上海沪剧院第四个微剧场剧目,剧院尝试将四个小戏串联在一起,年轻创作团队挑大梁,效果很好。第三部小戏《城市的温度》与《凯旋》,我们都在抖音做了预告,网友纷纷留言‘期待’,给了我们鼓舞。”上海沪剧院院长院长茅善玉说。4月6日清明小长假最后一天,《凯旋》在汾阳路拍摄。

“援鄂医疗队返沪要隔离十四天,期间不能握手、不能拥抱。”中午剧组吃饭时间,导演俞鳗文与同事商量细节。俞鳗文笑言,自己现在成了影视剧导演,“连续四部小戏,编剧越来越不‘客气’,场景转换越来越复杂,视角不断变化中,成了群戏。”

上海沪剧院四个微剧场剧目概括了春节以来两个多月的战“疫”故事。《阿拉上海人》讲述除夕夜的上海,一对小夫妻忙着准备过年,看到上海援鄂医疗队出发的消息,在感佩这些逆行者的同时,萌生要为他们做点什么的想法。夫妻俩连夜赶制了面包和点心,送到各大医院。《一路有你》则是上海各家医院在接到援鄂召集令后,医疗工作者们自告奋勇奔赴前线的故事。《城市的温度》讲述疫情期间,每一个人严格执行城市防控规定,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们为支援武汉的医护家属解决后顾之忧,为奋战在岗位的外勤人员提供物资等暖心举动。《凯旋》里,上海医疗队大部队集结告别武汉,飞机起飞,传来画外音:“我是本次航班的乘务长,我代表机组的全体乘务人员热烈欢迎你们——上海援鄂医务人员凯旋归来。”

“四部剧中好多情节可以连贯起来,演员也有熟面孔。”俞鳗文表示,微剧场从剧本、表演到拍摄都对剧组提出了新要求,“舞台语汇向镜头语汇转换,要由点到面。不少情节在舞台上表现流于细碎,但非常适用于镜头传播。”首次与上海沪剧院合作,俞鳗文感叹于演员们演起现代戏收放自如,“幕后团队学习能力也超强,比如我们的摄像是沪剧院员工,以往以演出录像为主,但在微剧场拍摄中,所有人一起磨合成长。今天疫情系列正式收官,创作从无到有,陪伴抗疫防疫始终,是人间的点点滴滴,是剧组的方方面面,让我有机会以一名普通文艺工作者的本职方式记录下特殊的春天。”

“只要老婆平安归来,我就承包一年家务!”沪剧演员朱俭在《凯旋》饰演医务工作者家属“小陈”,面对旁人打趣,“这话还算数吗?”“小陈”回答毫不犹豫,“别说一年,就是三年五年,承包一辈子我都愿意。”戏外,朱俭对做家务展现了上海男人的自信,“在家里,就是我做菜做饭打扫卫生,一辈子承包家务,绝对没问题。”他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自己看到电视新闻里“做家务”这段特别感动,“真情真意,说人话。每个人去武汉时,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后方照顾孩子、老人,前方才能更安心。”

“爷爷给我打印了剧本,我还画了戏里要用的全家福。”五岁的小演员何凌芯在《凯旋》中饰演洪豆豆与徐祥的女儿。舞台经验丰富的她从沪剧院沪语训练营脱颖而出,在沪剧《回望》中已经演过一回洪豆豆的女儿。《回望》中,何凌芯有长达八分钟的台词,连唱带演,可圈可点,“这次我要冲到队伍最前面,喊爸爸妈妈。”爷爷陪着何凌芯一起来拍摄,他透露,“何凌芯的妈妈是湖北人,往年一家人春节去黄冈探望外公、外婆和舅舅,今年因为疫情无法成行,幸好全家都平安。”

在茅善玉看来,这场战“疫”,每个人都是亲历者,大家团结奋战,才能防控疫情。危中见“机”,沪剧院原定演出计划延期,但创作没有停下脚步,用心用情用功抒写这段特殊时期的“英雄人物”。四个微剧场作品均根据发生在疫情期间的真人真事改编。“对我们而言,这些作品创排经历了全新的工作流程,主创团队反复修改剧本,拿到谱子后一遍遍揣摩,前期做好充分准备,想深想透。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演员与乐队进棚录音拍摄。”

作品分别在CCTV—11《角儿来了》、上海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爱奇艺、抖音等平台播出。茅善玉总结,收获了与舞台演出完全不一样的经验,演员们通过网络、屏幕与观众交流,短平快的小戏将几天前发生的故事以最快速度艺术化展现,“沪剧的优势在于能够抓住生活方方面面,以小见大,展示上海人朴素的情感,以真实打动人心。”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诸葛漪 文字编辑: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