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战疫手记|17年前抗击过非典的我,今年继续抗击新冠肺炎
上观新闻
2020-02-26 11:25:58

讲述人:奉贤区金汇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戴海敏

曹飞 吴口天 整理


17年前,我34岁,是奉贤区光明卫生院一名医生。非典疫情爆发时,我所在的卫生院被紧急征用为奉贤区“非典”医学隔离观察点。被征用当天,医院即召开紧急会议,要求4名医务人员先行进入隔离病区。4人中,由一名医生带一名护士开展医疗工作,另有两名护工负责照顾隔离人员的日常生活。

当时,大家都不知道“非典”到底是什么情况,只知道不停有人感染,死亡率也较高。我心里默默想:我是一名党员,是医务科长,虽然爱人不在本地工作,但婆婆可以帮忙照顾孩子。我不上谁上?

在我的带动下,很快更多的同事加入报名队伍。当天夜里,我们四人即进入隔离病区。当时,我们没有专业防护设备,只有手术衣和16层棉口罩、布帽子。不过,我们无暇担心害怕,因为要不断接收从重点区域回来的重点人群。我记得,夜间是接收人员最多的时候。我们对他们一一测温,询问流行病学史,给他们安排床位。都说夜晚最漫长,但忙忙碌碌之间,我们在隔离病区的每一个夜晚,都稍纵即逝。

当时,部分病人情绪极不稳定。我们每天2次进病房测温,消毒房间,还要安抚他们的情绪。空闲下来,我们把口罩、帽子放微波炉内消毒,白大衣、手术衣用消毒灵浸泡。慢慢地,病人的情绪稳定下来,我们的工作也更有序了起来。

由于重点人群的增多,医院又开设了隔离区,更多医务人员也加入了战斗。当我第二次进入隔离病区时,我不再害怕。让我欣喜的是,慢慢的,隔离病区只有出院,而不再有新入院的病人。

左三系戴海敏

这张照片是我们送最后一名隔离病人出院时拍的。当时,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胜利的微笑。那是战胜SARS后的骄傲。

今年,我已经51岁,是奉贤区金汇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谁也无法想到,17年后,又一场疫情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突然袭来。当然,我们都是过来人,17年后,相信我们依然会取得胜利。

1月20日上午,奉贤区卫健委召开紧急会议,传达部署防控新冠病毒有关工作。我们中心也立即召开全体医务人员紧急会议,部署相关工作,制定防控预案,储备战疫人员。

1月23日,小年夜下午3时许,我们还在办公室讨论下一步防控措施,谢秀美主任突然接到电话,新的任务来了:中心被安排到S4大叶公路道口测温,并且一小时内人员必须全部到位。

履新不久的防保主任张雨轻轻地说,“我去吧”,闻讯赶来的门诊护士长也要求参加下半夜的道口测温。我的想法跟17年前一样:我是一名党员,是业务主任,我不上谁上?我当即报名参加第二天大年三十的道口测温工作。

1月23日下午4时,我和谢秀美主任一起送张雨去道口,并查看情况,制定规范的可行性方案。晚上回去,我不敢把自己要去道口测温的消息告诉家人,怕他们担心我的腿不让我去。不过,一夜的辗转反侧,却让相伴多年的老伴猜透了心思。他却只有一句话:多穿点。

大年三十,天空不停下着小雨,寒风凛冽。早上7点,我和谢秀美主任来到道口交接班。我们的任务是对鄂牌车辆进行拦截测温。道口只要一出现这些车辆,我们就快速奔过去,测温、询问流行病学史,记录详细信息等。空隙时,我们还设计表格,调整排班,安排任务。虽然天气寒冷,但我丝毫感觉不到辛苦和疲劳。车主一声声“辛苦了,谢谢你们”“新年快乐”更温暖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一天测温工作下来,我记忆深刻的是两辆车。一辆车是从河北投奔女儿(女儿家住奉贤区金汇镇)的一对老夫妻,虽然体温正常,他们家离武汉也很远,也没有流行病学史,但我们还是千叮万嘱他们一定要在家隔离14天。老人对我们的关心也表示非常感谢和理解。一辆是本系统人员,她结束一夜的工作从S4南桥站上,大叶公路站下,没有出过本地。看到我们,她非常配合工作,还把好不容易买到的酒精和免洗洗手液送给我们,让我们备受感动。

右二系戴海敏

这张照片是我们在结束工作前与交警、民警一起拍摄的。照片上的我们,虽然站在寒风冷雨中,但我们斗志昂扬。我们坚信,这次依然能战胜病魔。

从大年初四开始,我们中心除留守值班的同事外,其余都赶赴防控形势严峻的村居一线,作为挂职干部开启为期两个月的全脱产锻炼。工作任务主要是,与村居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开展疫情排查、分组带队张贴宣传单、全过程参与口罩发放筹备及登记工作、接送疑似病患往返医院……我也期待拍摄第三张照片,等到病魔再次被打败,我们全体职工回到医院,站在门口合影。

我坚信,那一刻不会远。

栏目主编:张骏 本文作者:曹飞 文字编辑:曹飞 图片编辑: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