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观 | 1716个沉重数字背后:再多给医务人员一些什么?
上观新闻
2020-02-15 09:26:18

2月14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一组沉重的数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介绍,截至2月11日24时,全国共报告医务人员确诊病例1716例,占全国确诊病例的3.8%。其中有6人不幸死亡,占全国死亡病例的0.4%。

在阻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逆行”的医务工作者,就是冲在一线的战士。战士或许避免不了流血,但唯有深思这一串数字背后的问题,才能尽可能地减少“流血”,并避免让他们再“流泪”。

1月20日,钟南山院士接受央视采访时证实武汉某医院14名医护人员感染,就此成为新冠肺炎人传人的有力证据。但即便是这之后,各地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仍有不足——物资告急,犹如士兵没有盔甲盾牌。

而在此前,对新型传染病防护的理念缺失,让很多医护人员暴露在危险之中。笔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此次新冠肺炎需要三级防护,但许多先期投入战斗的医护人员日常只接触过一级、二级防护。如直面患者时,最推荐使用3M1860、1870+型号口罩,市面上常见的医用外科口罩、KN95口罩等均无法保证安全;穿脱隔离衣步骤极为复杂,长达半小时还需专人督导。

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会涉及很多细节问题。近期就有不少专家呼吁,疫情之后,应加强对全体医护人员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传染病防控的理论与实操培训。国际上,一些医疗机构为训练医护人员的院感防控,甚至在洗手处安装了摄像头——平时打好基础,方能在战时沉着应对。

或许,这一次疫情也为我国医疗发展提供了冷静思考期:在手术、门诊之外,在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面前,政府部门、医疗机构都责无旁贷。

同时,医生们还期待更多外部支援。近5年,我们欣慰地发现,本市医学院校录取分数线逐年攀升,若想让一代代优秀的年轻学子愿意投身救死扶伤的光荣事业,离不开长期有效的政策扶持与全社会的尊重与自省。

近年来,由于超负荷工作倒在岗位上的医护人员并不少见,如果来自职业理想的责任让他们选择了拼搏,社会大众的每一个人,是否都能成为他们身后强有力的靠山?是否应该通过法治等手段,让“伤医”这类事件尽可能杜绝?

最近,“非紧急避难人员”这个名词走进了大众视野——医护、军人、警察……特殊时期,几乎时刻冒着生命危险的医护人员,应该得到保障与待遇上的更多倾斜。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卫健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改善一线医务人员工作条件切实关心医务人员身心健康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7方面措施,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保障。我们也希望,疫情结束后,针对医护人员的保障和关怀,不要淡出大众视野。

写下这些文字前,我的朋友圈被“1716”刷屏了。有医生写道,“对战友伤亡痛心,你们是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应该为你们立一座丰碑,让大家永远铭记,不再遗忘。”或许,在一首首动人的“逆行者”赞美曲间隙,也需要留给这些仍在以命相搏的白衣战士们,一段安静的休息时光。没有会议、填表、宣传……以医疗行为为本,尽量提高免疫力,才能在病毒的枪林弹雨里更好保护自己。

疫情终会过去,但记忆应该留下。善待医护人员,就是善待生命。当前线传来“打胜仗,绝不战斗减员”的铿锵承诺时,在后方的我们,也请努力为这群平凡而伟大的人祈福。

栏目主编:朱珉迕 本文作者:黄杨子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新华社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