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者”奔向疫区,别让他们的努力被辜负
上观新闻
2020-01-24 06:30:00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由武汉扩散至全国,成为这个年关最为严峻的挑战。1月23日,武汉等地先后“封城”,开新中国历史之先河,诠释重大公共危机面前“当机立断”“当断即断”的特殊必要性。

而在当天,上海派出的重症医疗专家坐上高铁,奔赴武汉疫区前线驰援的照片,亦在社交网络刷屏。此外,还有大批医务人员自愿请战,不乏临时放弃休假计划、损失出行开支的。使命当前,这是另一种“当机立断”“当断即断”。

每逢险情危机,总有“逆行者”的身影。于公众,有人赴汤蹈火,这是给予更多人的定心丸;于他们,执意迎难而上,则是对“职业”和“专业”的朴素诠释。网络上,人们对“逆行者”们致以高度的敬意。但需要每一个人做的,还不只是致敬——“战时状态”下,方方面面都需要以自己的努力和作为,让他们的付出不白费、汗水不白流。

疫情无情,各地都不可能置之度外。事实上,也没有人能够置之度外。这些天,疫情陡然升级,各地防控措施亦在加紧升级。从公共场所加大消毒、测温力度,到紧急叫停人员聚集活动、出台各类应急预案,包括多家口罩生产企业的加班加点,紧张忙碌料将持续整个春节。

此刻,我们应当为所有付出努力的人点赞,更应当为他们提供尽可能的保护,也应当愈加仔细、审慎地检视疫情防控的整个链条、整个系统,去竭尽全力弥补短板、填补漏洞,用更周密的举措、更严格的防控、更自觉的配合行动,力求尽最大可能去遏制疫情扩散。

严峻的考验,无可避免地将给这个春节蒙上一层阴影。现实让我们不可能像往常那样心无旁骛地欢天喜地——我们依旧期待一个安定祥和的新春佳节,但这个“安”字首先是安全的安、是平安的安。为了这个“安”,我们必须舍弃一些习以为常的节庆方式,必须适应一些不那么令人习惯、不那么舒适的生活方式,必须承受一些必要的阵痛。

我们应当在公共场所戴口罩——尽管这的确挺“闷”的;我们应当尽可能减少乃至避免聚会——尽管这的确会让“年味”变淡;我们应当自觉监控身体可能存在的异动,并及时作出反应——尽管这的确挺麻烦的。从这几天的情况看,至少在上海,许多人已经有了这样的防控意识,街头的“口罩率”、饭店预订的“取消率”,都有显著上升。然而,我们依然能在人员密集场所发现毫无防护的工作人员,依然能在社交圈内看到不少市民对春节聚会的“执念”。

很遗憾,要真正“战胜”病毒,我们只有从放下这些执念开始,哪怕将困难和风险估计得高一些,也不盲目乐观自信,更杜绝一切侥幸心理。很多人已经在社交网络上呼吁,每一个普通人,都尽可能不要“添乱”。此刻的有所不为,正是重要作为。

当然,这背后,更指向一整套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指向行政体系高效、科学、专业化的有效作为。其中最要把握的,一是专业,一是常识。

公共卫生是个庞杂的系统,其间的政策设计、资源调配、应急处置,都应以百分百的专业思维来指导。再具体说,当作为“逆行者”的医务人员们奔赴前线时,这些最为专业的力量,需要的是同样专业的支撑体系,以及充分尊重专业、鼓励专业精神的制度保障体系。

专业化,意味着以解决问题至上、依托专业判断、尊重科学规律,而不是仅仅倚靠管理者的惯性思维作判断,甚至事到关头还在被一些非专业的观念所左右——17年前的“非典”战役,以及后来种种危机事件,包括前一阶段的疫情处理,都不同程度给出过教训。

此刻不是“算账”的时候,但过往的经验也好、教训也罢,都应当成为下一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重要参照;对依旧存在的问题,应当即刻正视、加紧解决,并且事不宜迟。

而尊重专业,本身应当是一个常识。一场硬仗,考验的是应急反应能力,更是对各种常识的判断能力、坚守能力。

常识有专业领域内的,更有公共性的。保持空气流通,是应对病毒的常识,而保持信息畅通,是应对一切风险与危机的常识;设想病毒变异的可能、作出相应的专业防范,是应对病毒时的常识,而充分预估风险、绝不盲目乐观、甚至不惜“十防九空”,是处置各类应急事件时的常识;问题面前当断即断,更是一个常识。

这些天,人们再三重复两句话,一句是“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一句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它们都不是喊喊而已的口号,而是需要在所有行动中对标的尺度,或者说是疫情当前最为重要的常识。

“第一位”,意味着没有任何东西会比人民的急难愁盼更重要;“一条心”,意味着各方在挑战面前需要劲往一处使。“逆行者”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接下来,看我们的了。

栏目主编:朱珉迕 本文作者: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新华社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