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4果蔬产品白白浪费,生鲜专家看好“透气衣”,用呼吸催眠法大幅减少物流损耗
上观新闻
2019-12-14 14:45:46

民间俗话说,“冰箱不是保险箱”,好端端的或者大价钱的蔬果类新鲜食品,许多时候因为“深藏不露”而烂在冰箱里,造成极大浪费。

对行业而言,当下“生鲜”或“鲜生”正火,但中国生鲜出口量不足总产量的3%,生鲜产能的过剩量超过一半,大量生鲜损耗在流通环节。

从田头到餐桌,如何有效“锁住新鲜”,如何为漫长物流过程创造更多保鲜时间?14日,广西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孙健在上海张江举行的2019全国农产品保鲜高层论坛上透露,他们利用物理保鲜的膜材料完成龙眼保鲜试验,保鲜时间达到50天之久,相关合作成果今年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对于这种娇贵的水果,数十天的保鲜期,不仅经得起家庭中的慢慢品味,也耐得住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大步“走出去”。

难以长时间存放,极易腐败变质,这是日常生活中饮食存放以及生鲜产业的痛点。中国农科院保鲜课题组主任段玉权表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蔬菜果品生产国,年产超过10亿吨;但经过保鲜贮藏的果蔬比例较小,这一行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且采取杀菌剂等化学保鲜方式。

上海市农科院保鲜中心援引相关统计显示,由于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储藏运输中的保鲜技术水平较低等原因,导致采后的损耗率高达20%至30%,同时形成了大量生物垃圾,因此每年造成经济损失2000亿元规模。这意味着,每年都有四分之一左右果蔬产品未入口腹就白白耗费,而国外发达国家这一比率则不足5%。

但中华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专委会主任、中国农大原副校长马寅生表示,“即使美国,被浪费的食品价值仍高达2780亿美元,按平均生活水平可以养活2.6亿人。”而在日本,因为临期或到期原因,被废弃为垃圾的食品达630多万吨,也基本可以供应一个东京都。他说,“如何保鲜保质,首先要防腐防变,包括使用化学法和物理法。”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生鲜产品的传统保鲜手段还主要是冷藏冷冻、冷藏+化学保鲜、气调库保鲜、气调袋保鲜等方式,但冷藏冷冻保鲜时间短,尤其冷藏+化学保鲜,包括喷涂喷剂等,可能残留产生食品安全问题,而调节低氧和高二氧化碳比例等的气调操作程序又较为复杂。相比之下,纯物理的保鲜技术,比如最常见的保鲜膜形式,安全又简便,当然关键在于这层物理膜的科技含量。

新获广西自治区科技大奖的膜保鲜技术,就有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等多家研发方。以这种历经5年研发成功的新材料制成保鲜袋(膜),给生鲜食品穿上“透气衣”,通过“呼吸”让它们“休眠”。据介绍,膜上的分子筛结构,选择性通过相关气体:根据不同的保鲜品种自主调节袋内气体成分,让蔬果基本接近休眠状态,从而降低或抑制蔬果的呼吸作用,进而减少其营养成分消耗,达到蔬果长效物理保鲜目的。

在微观层面上,生鲜食材被放置到这一膜内的微环境,犹如模拟动物冬眠,使之活性自然而然地降低,生化反应维持在理想状态下,有机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放出热量的过程接近于停止……试验检测报告称,使用该保鲜袋(膜)存放生鲜水果、鲜切花和生鲜叶菜,保鲜90天损耗小于8%,保鲜60天损耗小于5%。而且,使用过程中无任何化学物质添加或析出。

对比试验表明,在这样的膜衣方式下,水蜜桃可以保鲜35天,草莓可以保鲜50天,小青菜、菠菜等绿叶菜可以保鲜60天。目前,京东、盒马、中农国发等已开始应用。今秋举行的2019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科技创新大会上,由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推荐的上海复命保鲜新材料项目也获得“杰出科学和技术奖”,其原创的材料开发方法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并获国际专利组织PCT保护。

“其实,从蛋壳到皮肤,都是像衣服一样的膜系统。”涉农保鲜专家认为,农产品是一个活体,采后水分含量高,一直处于呼吸代谢状态,这方面有许多基础性工作需要产学研合作。农产品品类不同,成熟时期各异,有的是失水萎蔫,有的是变色失绿,还有的是组织絮化纤维化,需要针对不同农产品衰老特点和规律,采用不同的采后保鲜方法,选择针对不同其特性与特点的包装材料。

栏目主编:徐瑞哲 本文作者: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