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筹道歉了,线下服务停了,互联网筹款还能信吗?
上观新闻
2019-12-03 06:01:00

近日,一则“扫楼式”筹款视频令互联网筹款平台水滴筹陷入信任危机。根据相关视频,水滴筹在很多城市招募了“筹款顾问”,他们中很多人以医院为驻地,“扫楼”引导患者发起筹款,却不审核筹款涉及的疾病及治疗费用、筹款人经济状况等信息。患者完成筹款申请后,“筹款顾问”可获得收入。

视频发布后,各界对水滴筹的做法表示愤慨,认为这么做“让好心人寒心”。水滴筹所属北京水滴互保科技有限公司于11月30日、12月2日两次发布公开说明并道歉。在第一份说明中,水滴筹表示,“视频中线下人员的行为违反了公司价值观、准则及相关规定……全面暂停线下服务”;第二份说明除了承认“线下人员违反服务规范的类似现象确有不同程度存在”外,还表示调整对“筹款顾问”的绩效管理方式,“舍弃原有以服务患者人数为主的绩效管理方式,调整为以项目最终过审的合格通过率为依据,考核围绕筹款全过程,侧重项目真实合规和服务质量维度”。

水滴筹发布的第二份说明

从水滴筹的说明看,企业已经采取了措施,但这不足以消除网友对互联网公益筹款行为的质疑。相反,水滴筹屡次遭受质疑,已将互联网公益的公信力推到了舆论中心,因为在水滴筹之前,也有部分互联网公益筹款项目曾引发争论。互联网公益筹款还值得信赖吗?水滴筹事件给出哪些启示?

人人可参与的基础是信任

“参与互联网公益的基础是信任,因为互联网上信息透明。”在上海工作的白领陈小姐从七八年前就开始关注互联网公益,并通过不同平台捐助过好几个项目。她觉得,互联网公益得以发展的基石是信任和透明:“互联网公益筹款大约在2010年前后出现。当时第三方支付逐渐普及,很多公益组织减少了现场捐款、汇款等筹款方式,欢迎爱心人士通过第三方支付捐献自己的爱心。因为基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公益组织可以及时公开筹款情况、捐款去向等账目信息,有助于提高公益项目的透明度。在此之前,部分公益组织由于缺乏透明的运行机制,引发公众对项目的不信任。”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公益机构看到了“互联网+公益”的发展空间。一方面,互联网或科技公司纷纷利用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助力公益,通过将传统公益项目与每日捐步、蚂蚁森林等互联网时代的玩法结合在一起,创新了公益形式,让每个人通过举手之劳就能参与;另一方面,阿里巴巴、腾讯等大企业的公益平台成为各种公益项目亮相的舞台,市场还诞生了水滴筹等基于互联网的募资平台。

陈小姐说,她个人还是支持互联网公益筹款的,“与传统公益形式相比,互联网公益提供了更加方便的追溯、监督机制。”她向记者提供了几个她捐助过的公益项目的最新进展截图,“公益平台和组织会主动向我推送项目进展,我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随时随地查看项目情况。”

陈小姐认为,互联网筹款要全程可监督

但陈小姐提出,如果互联网公益筹款信息不准确或存在水分,会直接影响参与者的积极性。她也参与过水滴筹的项目,但她更倾向于熟人推荐,“一般是同学同事转来的、和他们沾亲带故的项目。我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希望没帮错人。”水滴筹接连引发质疑后,她说自己会更谨慎,“互联网公益源于透明,但要持久发展,还要更加透明,容不得一点含糊。

互联网公益筹款需要第三方监管

从水滴筹引发的多次质疑可以看出,互联网公益筹款的“透明”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公众对公益项目一旦产生怀疑,再建立信任会很难。有了水滴筹等项目的前车之鉴,互联网公益筹款的门槛会越来越高,社会各界对互联网公益筹款的合规合法性关注度也会越来越高。所以,互联网公益平台及相关企业只有强化自律,才能发展。

就此次“扫楼”事件暴露的问题看,水滴筹不是不知道公众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内部也设有信息审核和捐款监督机制,但具体的管理方式,包括对“筹款顾问”的绩效考核方式,影响了审核、监督机制发挥作用。

业内人士认为,不论是公益组织内部,还是发布公益项目的平台,都要承担项目和筹款信息审核、监督等责任。特别像水滴筹这样既有信息发布服务,又为筹款人提供线下指导,自查责任更加重大,不应放任含有水分的筹款信息多次出现在平台上。早在2016年8月,民政部等四部委就发布了《公开募捐平台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了信息发布者和平台各自的责任。所以在此次信任危机面前,水滴筹无法辩解,只有吸取教训,将整改落到实处。

同时,互联网公益筹款平台上出现的问题也反映出第三方监管的不足。根据目前的法律法规,民政部门负责审核相关平台是否具备公开募捐资质,包括能否通过互联网发布公开募捐信息。但平台及相关募资机构或个人公布不实信息,是否会受到相应的惩戒,却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从以往的事例看,大多以当事人撤销申请、退还善款告终。可见,不论是信息发布平台还是申请募资的机构、个人,更多受到道德层面的谴责,而非法律的制裁。

可从实际操作看,互联网公益募资纠纷日益增加,互联网筹款平台数量、业务量、涉及的募资领域也增长迅速,互联网公益筹款已经不能游离于法律规范之外。业内人士呼吁,要有职能部门对发布虚假信息的平台、机构和个人启动调查和监管工作,更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将互联网筹款纳入依法规范的轨道。

此外,还有业内人士建议,可以引入新技术为互联网公益的透明度把关。比如,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保险领域的应用为互联网公益筹款提供了参考。区块链所具备的“可追溯”“不可篡改”等特点,能为互联网公益筹款的透明度提供技术支撑。

栏目主编:任翀 本文作者:任翀 文字编辑:任翀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