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41个地市哪些更“休闲”?国内率先编制的区域层面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揭晓
上观新闻
2019-11-22 18:50:15

休闲不一定旅游,旅游不等于休闲。在长三角沪苏浙皖地级及以上的41个城市中,哪些地方更为“休闲”?22日,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专家学者共同组成的《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课题组,披露“2019长三角城市休闲化发展指数报告”。作为国内率先测度和编制的区域层面城市休闲化指数报告,这份蓝皮书揭示排名靠前的城市,都是长三角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徐瑞哲 摄

在旅游学界,通常将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城市休闲化现象归纳为“三三制”,即居民三分之一时间,用于休闲;居民三分之二收入,用于休闲;城市三分之一国土面积,用于休闲。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进入3000至5000美元阶段以后,在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均会相继形成休闲化特点,称之为“城市休闲化”过程。

事实上,2015年前后,欧美发达国家可能已进入休闲经济时代,“纽、伦、东、巴”几大全球城市都同时作为高度休闲化城市。而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省份像上海等大城市一样跨进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1万美元的区间,长三角部分城市最高达2万美元台阶,也迈向这样一个休闲化发展时期,从传统的“景点旅游”,发展到“全域旅游”,并正转向“全域休闲”。报告纳入研究的41座城市,合计人口为22409.39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16.12%;合计GDP为197862.06亿元,约占全国23.92%。

经过五大方面31个细分指标的综合分析得出,上海、杭州、南京等进入排行榜前列的城市,在城市休闲化结构的多元协调性方面更有优势,因而能够成为长三角城市休闲化发展的领先城市。评价体系下属的5个维度,包括——“经济与产业”分类指数、“休闲服务与接待”分类指数、“休闲生活与消费”分类指数、“休闲空间与环境”分类指数、“交通设施与规模”分类指数。总体上,各地城市的休闲硬环境(休闲设施、交通设施、经济水平)建设,强于休闲软环境(户内外环境、休闲消费)。

上海师大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及特聘教授、华东师大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系博导楼嘉军认为,无论从综合还是分类看,长三角区域的城市休闲化水平与2个因素具有很强相关性。其一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休闲化水平越高;其二是城市规模越大,休闲化水平也越高。沪、杭、宁、苏、甬等属于超大型或大型城市,而区域后几位的城市总体上看经济发展比较薄弱,属于中型城市或小型城市。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从空间格局看,长三角区域内部城市休闲化水平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东部沿沪宁与沪杭甬通道两侧的城市休闲化水平相对领先,长江以北的苏北和皖北地区明显滞后,西部片区的城市休闲化水平介于东部与北部之间。可以看出,长三角城市休闲化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还有待区域高质量一体化来突破。“人,可以说是休闲城市、城市休闲化、全域休闲的核心与根本。休闲化是基础,品质化是体现,城市休闲化建设最终要服务于全城民众的高品质生活。”楼嘉军教授说。

从滨江岸线贯通,到郊野公园建设,休闲不是简单地玩玩,也不是传统的游山玩水,而是城市功能更新与迭代。课题组预计,未来中国城市休闲化发展路径将从“商旅文融合”模式,转向“商娱文体居一体化”模式,这是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关键举措。目前,包括上海在内长三角众多城市开展了休闲空间的升级与改造、社区休闲设施配套与文化营造,正加速推进全域休闲向纵深发展。

栏目主编:徐瑞哲 本文作者: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邵竞 制图 图片编辑:邵竞
图表来源:《中国城市休闲化指数》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