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技术有望两年内走出伦理困境?“设计婴儿”离我们不远了?
上观新闻
2019-11-20 17:46:48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9日报道,最近一项研究报告称,对人类胚胎的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在未来两年内克服伦理难题,让人类心向往之又望而却步的“设计婴儿”成为可能。

伦理正当?

苏格兰阿伯泰大学生物伦理学家凯文·史密斯上周在《生物伦理》(Bioethics)期刊发表文章称,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风险不断降低,预计在未来两年内可应用于人类胚胎。

史密斯表示,通过改变基因组成,可以预防婴儿在出生后患有与基因相关的疾病。他们的研究在伦理上是正当的,这项技术将给更多带有致病基因的家庭带来希望。

文章称,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基因编辑是目前解决胚胎中致病基因的“唯一能想到的方式”。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防止心血管疾病、癌症、痴呆以及其他一般疾病。

文章还指出,通过这项技术,如果可以彻底消除某些疾病或延迟发病时间,那么人类的无病生存期将得到大幅度延长。

不过,史密斯建议推迟基因编辑的应用,因为目前“社会对基因编辑人类大多持反对态度”。但他也表示,在未来两年内,基因编辑婴儿的伦理问题将得到解决。

事实上,“设计婴儿”一词并不新鲜。早在1989年,英国哈默史密斯医院温斯顿爵士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就提出开发这一技术,最初是为了帮助具有基因疾病的夫妇拥有健康的孩子。

目前,相关技术已被应用在植物和动物身上,编辑人类基因只是时间问题。

2018年11月,中国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一对基因编辑婴儿健康诞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这对双胞胎将来可能具有天然抵抗艾滋病的能力。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但也引发了全球科学家的强烈抗议和恳求。

今年10月,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研究者们发布了新基因编辑技术细则,显示该技术可以潜在修正包括镰状细胞性贫血等89%的基因缺陷。

仍多争议

从科学角度看,能做到对人类基因进行编辑,当然具有极大的医学意义。然而,这一技术所引发的巨大争议却从未停止。

一方面,是对技术安全的质疑。“我认为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实验来证明这种技术的安全性,因此我们需要谨慎对待,”伦敦大学学院女性健康中心学者乔伊斯·哈珀表示。她指出,基因编辑拥有巨大潜力,但需要经过充分的公众讨论以及立法程序。

英国非营利组织进步教育信托基金主管莎拉·诺克罗斯认为,史密斯的研究仍然“存在缺陷”,因为当前社会很难一下改变对基因编辑婴儿的固有认知,同时也需要做更多工作来帮助人们理解这项技术的风险。

另一方面,基因编辑技术也招致一些伦理学者和社会学家的忧虑。他们指出,随着这项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挥动基因剪刀”的必要性和真实动机有待考量。按照如今的生物学技术水平,为新生儿进行遗传病基因筛查并非难事。如果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和伦理审查机制,打着“改造人类” 、“超级后代”的旗号,基因编辑技术可能被应用于为使孩子具有某些“特长”,父母可能以“非医学”目的进行生殖选择。如此一来,基因编辑技术有可能背离医学初衷,而演变为特定人群服务的一门“私人订制”生意。

目前,人工选择性别已经成为现实。尽管一些国家仍禁止性别选择,但这种做法在美国却是合法行为,而且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一些新晋父母不惜为此花费数万美元。

诺克罗斯提到,去年中国诞生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就招致一边倒的批评,说明难点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背后的伦理困境。他认为,如果未来这项技术被投入应用,不仅需要更安全可靠的技术支持,也需要更完善、高标准的伦理标准相匹配。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本文作者:杨瑛 文字编辑:杨立群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