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上海教育科技传媒业学习于漪为人为师为学
上观新闻
2019-11-20 08:18:45

学习于漪老师的为人、为师、为学,就是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19日,上海市教育、科技传媒业学习“人民教育家”于漪事迹交流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于漪老师的教育人生、教育实践证明了一个真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对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启发意义。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非语文科班出身的于漪老师,为了实现“做一名好老师”的目标,白天站在窗外,看其他教师怎样上课;晚上啃着从图书馆里搬来的一厚叠参考书仔细琢磨,挑灯夜读到天明。在三年不到的时间中,她自修完成了大学中文系的全部课程。每堂课于漪老师都会用10个、20个小时准备,即使在教了几十年书后,仍然坚持每课写教案和“教后记”;为了在课堂上做到“要言不烦、一语中的”,课后必留下自己的“废话记录”,反复自省改进;即使同一篇课文,她也绝不用同样的方法教第二遍。人们都知道,退休后的于漪老师仍然奋斗和实践在基础教育教师培育的最前沿。而鲜为人知的是,30年前就有机构以高于于老师当时收入几十倍的年薪聘请她,而且只要一周去一两天,但于老师拒绝了。因为当时,市里急需她参与培养年轻教师,所以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坚守。

在杨浦高级中学校长向玉青眼中,于漪老师作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杰出代表,对于教育问题“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做得好”。于老师站得高,是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努力把今日的学生培养成为未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有用人才。”于老师看得远,把教育当作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她说:“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于老师想得深,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的宗旨,她指出:“当今的中国教育,要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须以优秀的中华文化滋养他们的心灵,明读书之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她做得好,始终站在教改的前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语言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在向玉青看来,学习于漪老师的为人、为师、为学,就是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调研员、特级教师陈爱平曾在于漪老师身边工作很长时间。她感受最深的是于漪老师的“大爱”——她爱学生,将自己的特级教师津贴全部用在学生身上,她曾背起生病的学生走了10多公里的路赶到医院;她也爱教师,她把每一个教师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以人为本培养每一位老师。这种“大爱”的背后,是于漪老师对于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值得每个人学习。

站上讲台她是当之无愧的名师,走下讲台她更是倍受尊敬的人师。于漪老师超越了一切功名、利益和得失的师德师魂,如同一把火炬,闪耀着人格的光芒,树立起师者的脊梁。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仲立新说,于漪老师的教育人生、教育实践证明了一个真理,就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启发意义。

把科学传播当作一生事业

多位专家现场进行了交流。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微生物学家赵国屏认为,一个人从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升华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中间要经历二三十年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教师肩负着教育的重任,应当传授给学生三样东西:知识、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当代教育者要不忘初心,牢记对学生的使命,培养走上社会能克服困难,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也为自己闯出一条道路的人。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范国睿说,于漪老师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创新的重要性。“不能一个教案教到底,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看学生。”当代教育者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创新:第一,因材施教,认识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难易度及教学方法上做文章;第二,以创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训练让学生有能力长久地、持续地应对这个快速发展中的世界;第三,要融通师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教师要目中有人,教育不能只是育分,更要育人。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高教所原所长熊庆年说,于漪老师对于育人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这种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一种育人的意识。于漪老师曾反复讲,做教育是一个大文章。她坚持“以心教心”,做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世界,“要激情似火,要师爱荡漾,要开放创新。”于漪老师还强调教育的本质就是要以未来社会发展要求教育,因此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种精神值得尊敬和学习。

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基础教育改革咨询战略专家向世清教授认为,于漪事迹和精神的本质是科学育人、从本质上做教育,“朴素出真知,平凡最专业。”这与科学精神一致本质共通,给予我们两点启发:第一,当今学生应具有更高水平的深度学习认知,要走近事物的本质和最朴素的规律;第二,我们培育人的目标点应当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跟上世界的发展,才能把握和引领世界的发展方向。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杨志根教授表示,要把科创与科学传播工作当作一生的崇高事业,培养好当今一代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习交流会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报业协会指导,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上海科技报社、上海市报协教育科技专委会主办。

栏目主编:徐瑞哲 本文作者:许沁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朱水苗 摄 图片编辑:雍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