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顿·马丁门店开进小巷,楼上是居民家晾衣杆 | 当设计师爱上社区
上观新闻
2019-11-17 12:45:01

今天上午,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四平空间创生行动第五季——开放营造节”开幕,开幕式被放在了刚刚落成的抚顺路社区睦邻中心,这个刚刚“变身”的、由居民与设计师合作完成的新空间。

“四平空间创生行动”是杨浦区四平路街道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联合发起的“四平三创社区”计划的首个主题项目,是高校专业教学和社会公共服务结合的一次创新尝试,也是深化“三区联动”、推进建设“大学的城市,城市的大学”的积极实践。 

项目连续举办多年,到现在已经入“第五季”,仍将继续关注“设计如何作用于都市社区建成环境”,并继续通过从剩余空间到活力公共空间重塑来提升街道品质。同时开展基于本地的、小规模的、渐进式的社区层面邻里更新,以期让现代社会的社区,更具人情味儿。

本季行动以“设计与协作型社区”为主题,将重点放在“多元合作”上,未来会通过多个设计协作型的项目实践,来为“设计能在社区营造中能起到怎样作用?”这一问题寻找答案,进而找到社区内多方利益相关者合作交融的突破口,增强社区环境多元性。

下面就一起看看,社区里的老老小小们,究竟能和设计师擦出怎样的火花?

 

抚顺路社区睦邻中心广场:居民参与设计,设计为了居民 

新落成的抚顺路社区睦邻中心广场,是此次“四平空间创生行动”第五季的开幕式会场。然而许多人不知道,先前发生在这里的所有改造,都是居民和设计师共同完成的。

这里原本承载着一排沿街商铺,并不十分起眼。商铺前的街角空间,也被隔离开来的绿化带占据,人只能从一旁的人行道通行,并不能走进,遑论互动和交往。

而通过设计创意引入,让这片弹丸之地发挥了全新的作用:充分结合居民建议,设计师将沿街绿化带变成“广场空间”,结合多功能休憩及玩乐设施,让人与人的社交自然而然发生,社区,也变得热络起来。广场侧面,也是建筑的侧墙,多年来就是一块粉刷着灰黄颜色、看上去陈旧凋敝的“遗忘角落”。这一次,通过社区里的亲子家庭一起努力,将其打造为一面梦幻的彩绘墙。

睦邻中心的新导视系统也是居民和设计师合作的结果:运用循环可持续的“升级再造”手法,他们将社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废弃闲置物品(瓶盖,电路板,卫生纸卷筒,枯树枝,旧废弃键盘,磁带等)通过创意转化成可观赏且具有功能性的空间导视标识。

记者获悉,关于抚顺路社区睦邻中心的改造,是从2018年开始的。在结合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推进睦邻中心建设过程中,四平路街道主张要以参与促自治,让居民成为睦邻中心的“规划师”和主人,而不再是“拎包入住”的客人。

去年9月16日,四平路街道针对规划中的抚顺路社区睦邻中心开展居民开放日调研活动,全面搜集社区居民的需求。活动现场,调研小组通过在待建设的睦邻中心门口设计、摆放“背景介绍”、“社区漫谈”、“附近公共空间感受”、“睦邻中心初印象”、“睦邻中心愿景”、“议题互动”、“睦邻中心畅想”、“睦邻中心共创”等九大主题共十块展板,引导路过的周边居民表达对于睦邻中心这一公共空间的需求和期待。活动持续约三个小时,吸引了周边100多位居民的热情参与。

通过居民的反馈,发现大家对于新睦邻中心的功能需求主要集中在亲子空间、健身空间、轻食空间、阅读空间、剧场空间、社区食堂、老年活动室、舞台空间、迷你K歌室、便民服务空间、乒乓球室等方面。居民开放日让各类社区居民有机会了解抚顺路社区睦邻中心建设的相关信息并且可以发声,有效地激发了居民对于睦邻中心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

而今,抚顺路社区睦邻中心广场落成。后续如何运营?街道方面表示,这里仍秉持“参与式建设”的原则,将通过志愿服务体系搭建,让中心成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温暖的社区空间。

     

街边实验室 Open Street Lab:社区营造,从马路边开始

在第五季行动中,同济大学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实验室发起了“街边实验室 Open Street Lab”项目,旨在以阜新路260号街边实验室为主要物理空间,通过设计思维来策划一系列参与式、体验式的活动、服务与机制,从而培养四平在地可持续多元化社群组织,营造交往、交融、交心的人文氛围。

开放营造节开幕当天,在抚顺路绿荫道上,各个脑洞大开的实验室和机构展示着他们的成果,邀请居民们一同参与体验。

同济大学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实验室联合JAlab首饰实验室,开展了“巧手阿姨”项目,邀请社区中的编织达人走出老年活动室,来到街边实验室,将废料变身可再生的首饰和时尚配饰,让年轻、品牌、时尚及可持续设计策略碰撞。四平街道23个社区居委会的巧手阿姨们还完成了一幅编织共创作品,作为新抚顺路睦邻中心开幕的贺礼。为了这幅作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实验室师生们和编织达人充分沟通配色、图案及技法等,共同绘成了属于四平街道的图景,而今作品就展示在睦邻中心二楼墙面上。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Fablab实验室也带来了的电子开发板简易程序编程体验,利用生活常见的手工具及材料,创作各种形式的电子乐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孩子们的创新创造能力。

文创实验室造物将艺术与设计相结合,通过先进的设备,把艺术家和设计师们的想象画面实现。只需几步,就可以制作一件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文创实验室艺术周边。

“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即杨浦区四平路1028弄巷,如今成了时尚策源地。去年,阿斯顿·马丁将它的全球首个海外设计实验室放在了NICE2035。于是,这个常出现在美国大片里的百万级跑车品牌,不得不和楼上小区居民家挂着衣服的晾衣杆“同框”。“违和”的搭配反倒激起人们的兴趣,一时间,这个老旧的巷弄成了网红打卡地。

这条隐藏在四平社区里的小弄堂有200米长,7米宽。实际上在改造前,整条街被群租房、棋牌室占领,环境嘈杂脏乱。而改造后,特别是引入如阿斯顿·马丁设计实验室等一些特殊空间后,不仅让科技、创新、艺术在变得更接地气,社区居民也可以与科学家、艺术家共同参与创新实践,从而把社区从一个“消费末端”变革为“创新源头”。

 

80米口袋花园:获奖不是目的,大家喜欢才是真正好设计

今年,四平社区新公共空间80米口袋花园从341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美国体验环境图形协会2019全球设计奖最终提名奖;5月,80米口袋花园又获得2019年度THE PLAN AWARD公共空间项目类的入围奖;近日,80米口袋花园 还入选在意大利罗马举办的2019国际公共空间双年展 。

为什么设计学界奖项如此青睐这个街角?一切要从2018年说起。去年冬日,阜新路鞍山路口的街角忽然热闹起来,傍晚或是午间,阴天或是晴天,无时无刻不充盈着孩子们奔跑的身影和无肆的笑声。原来,这个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门前的小角落在不知不觉中已然变身,四平社区的中心地带又添一座活力年轻的新地标——80米口袋花园。

这里原本是平淡无奇的80米长沿街绿化,通过把原先的花坛布局和玩乐设施创意性地结合,同时用地面彩色几何图形改变行走体验,这一空间不仅变得赏心悦目,还颇具趣味性,人与人自然而然被联系在一起。

此外,绿化带中6个花坛还由社区学校、居民、社区企业分别认领,他们将成为行动改造更新点的守护人,对公共空间里的日常状态进行使用反馈,让社区更新不仅仅只有设计师的参与,而是由社区的每一个人共同参与社区营造。

回顾花园的诞生之路,这不仅仅是一次趣味的设计呈现,更是设计师与社区又一次成功合作。把花园装进“口袋”,在剩余空间里寻找社区活力,激发居民的共同创造力,也为街道再次提升了居住品质。

栏目主编:栾吟之 本文作者:杜晨薇 文字编辑:杜晨薇 题图来源:上海圈子微信公众号
内文图片由四平路街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