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街头,树上诱人的果实熟了,鸟类居民们迎来“一年中最丰盛的时节”
上观新闻
2019-11-09 16:22:12

初冬的上海街头,有一道容易被忽略的有趣风景:树上挂着诱人的果实,每天吸引着成群的鸟儿在树上“聚餐”。鸟儿们一整个白天都很忙碌,它们会花很多时间呆在树梢吞噬浆果,被搅动而脱落的浆果和更多自然成熟的果子,从高处的树梢坠落到地上,又成了另外一群鸟的饕餮大餐。

上海野生动植物保护站专家介绍说,公园里樟树、女贞树的浆果由青绿色转为紫黑色,栾树的蒴果如金色的灯笼随风坠落开裂,槐树、合欢树一串串的荚果也转为干枯的黄褐色……人们可能还没察觉,可白头鹎、黑尾蜡嘴雀、乌鸫、灰背鸫等等早就发现了这些“秘密”,准备迎接它们一年中最丰盛的时节。

这是动物学家观察到的一幕:上海留鸟“四大金刚”之一的珠颈斑鸠,惦记着这些来自大自然的食物。只见它们飞到附近的树梢上观察动静,见到游客走远,便一只只降落到地面。 它们一边笃悠悠地在地面漫步,一边用它们火红色虹膜的大眼在地上搜索浆果,见到一个就吞食一个。

它们走路的样子很有趣:头部一伸一缩,犹如装了弹簧一般。这意味着它们时时保持着视野相对固定,遇到野猫来袭,它们会迅速地、以几乎垂直的角度飞向附近的树梢——那里是它们认为最安全的地方。

在此季节里,与它们分享这片“林地大食堂”的还有一种不喜欢上树梢的林鸟——虎斑地鸫。这种来自东北山林的“虎斑”鸟,体型也比珠颈斑鸠略小,也喜欢在地面吞食浆果,不过同时还在地面寻觅它们心爱的食物昆虫。今儿重点介绍一下这只奇特的鸫。

据介绍,虎斑地鸫属于鸫科、地鸫属,雌雄鸟都如老虎般全身遍布金黄色与黑色鳞状羽毛,特征非常明显,外国人会称它“金色画眉”。虎斑地鸫繁殖地在我国黑龙江、吉林和内蒙东部,以及俄国西伯利亚等亚洲东部高纬度地区,冬天飞往我国南方和东南亚越冬。

上海对于它们来说只是迁徙季节的“旅行地”而不是故乡。它们是旅鸟,春、秋迁徙季节都会途径上海,但也有少数的繁殖记录。一般情况下,当秋季一波冷空气来袭、气温降到20度左右时,它们会集中出现在上海公园、绿地和郊野各处,几周后当更冷的寒流降临时再飞离上海。

虎斑地鸫喜欢栖息于潮湿、茂密、地势有起伏的阔叶林下。它不太爱飞翔,单次飞行距离也不远,更喜欢隐藏在落叶堆叠、植被繁密的林地、草丛中。

有机会在上海一睹它的真容,不啻为一种幸运。在繁殖地的北方山林里,人们极难找到它们的踪迹。唯有在此迁徙时节,才让我们有机会在繁华大都市邂逅它们。专家们说,今年貌似是它们出现在上海的“大年”。连近几年未见它们踪影的苏州河畔梦清园里,也飞来了3、4只,这可是难得一见的机会!

相比珠颈斑鸠,虎斑地鸫谨慎多了。它们必须事先窥察一番,确定 “林地大食堂”里没有危险才会进入觅食,而它们不是在树上、而是在地面草丛中窥探。有趣的是,你看不见它,它却时刻警惕着你,一般游客,哪里会知道草丛中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正在神经紧绷地盯住你的行踪呢?

有观鸟爱好者用望远镜观测到,它在窥视的时候,会一动不动。半分钟到几分钟都不动,直到你走远,它们的神经才会略微放松一点点。假如你朝它走近一点点,被它觉察到了,它立马把头埋下让你看不到它。当重大危险突然来临,比如发现了躲在树后的野猫,它会急速飞离,在离地1米甚至更低的高度飞往树林深处。

它们长期适应地面活动演化出的特征,表明其是典型的地栖鸟,这也是“地鸫”称谓的由来。虎斑地鸫的脚后趾与中趾等长,在行走姿态上,它们两脚一前一后交替着行进的,与人类差不多。

这种“急速走几步——立定——再急速走几步,再立定……”觅食方式,被学者称为“奔——停”方式。它不完全依赖视觉扫描捡拾地表食物,而是在“眼观”的同时,使用了“耳听”。通过疾步奔走,惊动、骚扰到脚下的虫子,然后急停聆听,听到哪儿有动静就去啄取。它们发现的猎物往往不在视觉所及的表面,而在落叶的下面。

走走停停,也让身体获得了休息,节省了能量的消耗。尤其在迁徙途中,它们在不熟悉的环境中经常东躲西藏,应对各种不测,能量消耗很大。从实际情况观察,它们停的时间要比走的多,这使得它们的行动更隐秘、更警惕。

为了能够顺利地在昏暗的林地里觅食,这种鸟还进化出了发达的感官,它们的眼睛很大,听觉也格外锐利,一米内落叶下面虫子的活动声响都能轻松察觉。与基本吃素的珠颈斑鸠不同,虎斑地鸫荤素不拒。浆果、种子、虫子、蚯蚓、蜗牛都吃。吃起樟树浆果来也是一口吞下,连吞几个后,又会“噗”地一下把果核吐出来。

栏目主编:栾吟之 本文作者:栾吟之 文字编辑:栾吟之
摄影:俞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