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绘画、算法摄影,数字化时代,你更追求真实还是美丽?
上观新闻
2019-10-23 19:46:17

“我曾在伦敦的地铁站看到一块滑稽的牌子,上面写着,如果你实际上长得像土豆,而你手机里的自拍像模特,你的手机丢了我们怎么能找到你?”上周末在光的空间·新华书店举行的“The FutureS·我们的未来”系列论坛上,策展人兼评论家凯伦·史密斯分享了这桩趣闻。在各种美图软件的加持下,人们是否还能认识真实的自己?甚至,某些相机镜头能够以“算法”测出拍摄者想得到的场面,“拍”出效果上佳但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画面。科技与艺术,虚拟与真实,如何找到合适的界限?技术的飞速更迭里,艺术和人文能突破什么,又要守护什么?

全球化、社交媒体、新技术、科技与未来,是这个时代具有鲜明特点的关键词,也是很多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已有的体系不断被打破,拓出的截面不断宽广,与此同时,人们对“价值”的意义也在不断思索。基于这种思考,“The FutureS·我们的未来”系列论坛广邀艺术界、评论界、思想界人士展开多维度探讨。7月举行的第一季活动上,许杰、徐震、米歇尔·康·阿克曼、向京、葛剑雄、邱志杰等国内外艺术和哲学领域中的大咖,围绕“考古的艺术和艺术的考古”“雕塑的世界和世界的雕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话题碰撞火花。第一季余温尚在,上周末,系列论坛第二季“开张”,在“重思价值——全球化时代的个体与社会空间”“重新认识照片——全媒体时代的图像叙事”“重说艺术故事——新科技时代的我们”的主题下,凯伦·史密斯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艺术家缪晓春、赵仁辉等持续探讨艺术、人文与科技的关系。

缪晓春的创作以技术元素著称。他的作品灵感多来源于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拉斐尔《雅典学院》等经典美术作品,融入欧洲古典音乐元素,却擅长以当下先进的技术来制造气势宏大的现实或超现实虚拟图景,以技术手段挑战和超越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审美的疆界,有学者将其作品称为“算法绘画”。在缪晓春眼中,绘画、动画和三维雕塑作品本就是基于计算的产物,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便已运用数学算法进行透视绘画创作,“只不过到我们这个时代,经由计算机和软件的帮助,我们计算的能力更强了”。艺术与技术是何种关系?他说,当艺术家找到一个优质媒介时,所要做的工作是不断挖掘这种媒介的可能性,并对其加以完善。科技革新在医学、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唯独在艺术领域实践较少,而他希望走出传统思维的桎梏,在艺术上进行更多探索和尝试。

在策展人沈奇岚看来,缪晓春的作品打破了过去、现在、未来的线性时间,“给人一种旋转的感觉”,时空的压缩造就了其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刘擎认为,这种创作超越了传统的第一人称视角,以类似于“外星人”的视角进行艺术表达,使作品兼具恢弘的悲剧色彩和冷静自持的色调,引起人们对于现代性的反思。“这是对反思人类来龙去脉的一份邀请。我们通过科技革命获得越来越进步的人生,同时,灵魂也受到机械、技术的控制而变得弱化。”

艺术家赵仁辉的系列作品“伪装大师”,将照片的“欺骗性”玩出了新境界。“竹节虫和植物的叶子非常相似,所以每个植物的叶子上都会有一个伪装的虫子,它总会假装成另外一种植物或动物,比如苍蝇、蚊子或一片叶子。”赵仁辉说,某杂志曾将他的一张获奖作品刊为封面,实际上这张照片中只有叶子,没有竹节虫,“如果他们来问我,我会告诉他们实情,但没有人发现这一点”。沈奇岚提出,照片在二十世纪拥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担负着真实性的需求。“伪装大师”系列作品之所以能够成立,正是因为大众默认这些照片提供了某种真实性,但在“眼见不一定为真”的当下,照片的角色和功能亟待重新定位。当人们习惯于接收自己看到的信息时,某种程度上,可能正在逐渐丧失个人的判断能力。

“The FutureS·我们的未来”系列论坛由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发起。新华发行集团总裁李爽表示,“光的空间”是为营造读书氛围、倡导理性精神、推广深度阅读、传承经典文化而发起建设的一处文化场景。在这个场景里,有物理意义的相遇,更有精神世界的相遇,“我们的未来”系列论坛倡导将国际性高端人文思想平台向市民大众敞开大门,伴随每场论坛举行,参与嘉宾还会列出个人推荐书目,让读者将思考带向场外,在阅读中得到更多收获。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刘顺 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