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5G无人驾驶公交车乌镇上路,以及3秒钟换脸后果会怎样…
上观新闻
2019-10-22 09:44:30

“昨天就约满了。”10月21日一早,记者就在乌镇预约乘坐首次在国内亮相的5G自动微公交——在会场周边的公共道路上,由无人驾驶公交车提供接驳服务。不料,相关志愿者说,每天10个车次、每次10人的乘坐名额,早已被“秒杀”。

5G自动微公交是今年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亮点项目,也是乌镇5G自动微公交示范工程的核心部分。在今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和“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类似5G自动微公交这样的热门展项还有很多。它们有的代表了新技术落地的成果,有的则代表了创新企业对未来的思考。

智能驾驶真的来了

哑光金色车身配黑色车窗框、单边双开门设计,5G自动微公交的外观与10座小型公交车相似,不算出众。不过,这是全国首款在城市开放道路混杂交通下,能够无人干预、自动驾驶的量产小型公交车。它与普通公交车最大的区别在于,全身布满了传感器。

据车辆运营方介绍,通过这些传感器,5G自动微公交既能“眼观六路”——识别200米内的行人、机动车辆等,在100毫秒内作出反应;又能“耳听八方”——通过车路云协同智能系统,掌控公里级范围的道路信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后,微公交能综合作出避障、变道、减速、刹车等合理且安全的快速反应,并在遇到堵车、交通事故、极端天气等复杂情况时,由云端指挥系统参与处理,给出车辆最优行驶线路,充分提升交通效率。(可参看文首视频)

虽然没有坐上5G自动微公交,但记者还是采访到了乘坐过微公交的乘客。据他介绍,在整个乘坐过程中,车辆行驶比较平稳,而且可以明显看到,微公交车与前车的车间距比人工驾驶要远,如果前方停车,“微公交”的制动距离也会更长、停车更平稳。

乌镇推出5G自动微公交示范工程,除了让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与会者“尝鲜”,也是为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交通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前提,以“5G+智能驾驶”为核心的长三角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建设示范是交通一体化的重要抓手,能够起到技术突破、产业引领转型升级的良好效应。通过“5G+智能驾驶”示范应用,长三角将率先打造贯穿5G、智能、车、路、云的智能网联交通系统,实现L4级别智能驾驶的安全可商用运营,并且融合支撑L0到L3各级车辆,综合解决城市交通的安全问题和效率问题。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规模化的商用示范,拉动5G、智能、车、路、云等相关万亿规模产业的升级换代发展。

其实,除了5G自动微公交,部分参加此次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观众还发现,智慧公交在乌镇所在的桐乡还有新亮点:作为场外展示项目、也是长久运营项目,桐乡恒通公交集团与高德地图合作,为桐乡公交车和站牌赋予实时告知能力。第一期有475辆公交车、58块电子站牌变得“聪明又贴心”:等候公交车时,游客和居民可以通过高德地图、桐乡公交APP或公交电子站牌,直观查看每辆公交车的实时位置和距离,彻底告别埋头等车,体验更加高效的绿色出行。

机器能“读”懂人,更能赋能行业

还有很多互动项目与5G自动微公交相类似,吸引观众争相体验。

“机器人为你画画”“机器人为你写诗”“机器人为你配乐”……这些异曲同工的互动项目来自不同的参展商,但核心一致:人工智能通过捕捉互动者的肢体动作、脸部神情等,再与后台存储的不同绘画风格、诗歌体裁、音乐类型相匹配,输出属于互动者独一无二的互动效果。提供“机器人为你配乐”的阿里巴巴展台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一设计是为了让更多的普通人看到,人工智能可以从不同维度更好地“读”懂人,在此基础上,就有了广阔的创新空间,体现在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的创新上。

展会入口处的5G机器人钢琴协奏也是这样以小见大的案例。这个展项几乎让所有人驻足:两台工业机器人机械臂默契配合,演绎了一曲《茉莉花》;演奏终了,机械臂还像真人演员那样,举起“手”来,向周围的观众致谢。看起来简单,背后却是5G时代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5G网络的低时延高可靠能力,机械臂能像人一样,不仅完成精密工作,而且协同配合。

在绿幕前授课,监视器上既显示出授课人与课程相关的背景结合的授课效果,还有一系列跳动的数据——很多参观者在学而思网校的展台上做了一回老师。记者进一步了解发现,这里有人工智能如何助推教育的新成果。比如,屏幕上的数字是学而思网校自主研发的“AI老师监课系统”,展示了人工智能如何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AI老师监课系统”利用语音识别和表情识别两大技术,让在线课堂的即时数据结构化、可视化,老师可以根据实时评分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具体来看,“AI老师监课系统”会从老师课堂表现的亲和力、清晰度、流畅度、互动、重点等几个维度对老师的授课情况进行实时数据评估。不少“临时老师”体验后表示,有了人工智能的实时督促,发现当一位好老师不容易。据展台工作人员介绍,目前“AI老师”已经成熟地应用于学而思网校课堂,进一步深化个性化教育。

应用于游戏娱乐领域的VR、AR技术也被引入教学场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戴上VR眼镜,“学生”即可“走”进黄鹤楼,一边观赏建筑结构与装饰,一边聆听诗词讲解。学而思网校的工作人员表示,借助VR技术,可以创造全新的学习场景,除了身临其境、加深印象外,还能解决一些教学痛点,“比如物理、化学课程中有些不便操作的大型试验或危险实验,那就可以通过VR技术解决,让理论与实践得到更好地结合。”

把握机遇也要防范风险

也有些互动项目引发深思。在中国电子和奇安信的联合展台前,参观者排着队等候“换脸”,却发现“丢脸”的后果很严重:只要体验者进入人脸识别系统覆盖的范围,脸部就会被替换,不论体验者使用什么表情,出现在屏幕上的都是“换脸”后的结果;而且“换脸”结果可以骗过部分人脸识别系统,进入用户的私人账户。

记者上场体验也发现,除了用系统内置的照片“换脸”,就算随机拍摄一张“路人甲”的照片,也能在3秒内将他的脸换给“路人乙”。

奇安信安全专家左英男介绍说,设计这一体验项目是为了提醒公众,虽然扫脸支付、人脸解锁、人脸登记等新技术带来很多便利,但黑客可能凭借一张高清照片就成功“换脸”,破解用户的人脸账户密码。

不过,这一新型网络风险并非不可防范。一方面,现阶段可以多口令结合。比如,人们在通过人脸识别设置相关登录口令时,与数字口令等其他形式的口令相结合。另一方面,人脸识别产品的厂商在设计产品功能时,也要将安全纳入顶层设计,有相应的安全解决方案。“不过,不能因为有风险就因噎废食放弃人脸识别。其实,目前从业者正在探索的新型身份认证方式,如鼠标使用方式、键盘敲击方式等。将它们与人脸识别结合使用,就能兼顾便捷与安全。”左英男说。

WiFi万能钥匙展示的内容很专业,包括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WiFi安全三角矩阵技术,即从连接前、连接中、连接后全流程保障用户的个人权益。不过,这些展示很受专业观众关注,因为这套WiFi安全三角矩阵技术已经获得了十几个专利认证,展示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在保障网络安全、保护用户隐私上的探索成果。

对于新技术体验者关心的网络安全问题,WiFi万能钥匙首席执行官王静颖说,企业应对网络安全挑战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自主研发,第二个是联动,“在当下复杂的网络环境下,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一个无边界、全链条、实时状态,网络环境复杂多变,用户行为多种多样,所以企业要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而联动有三个层面,一个国家的各个互联网企业,在面对网络安全问题应做到互信共治、联防联治;多个国家的各个互联网企业在应该进一步增强战略互信,建立相互信任、协调有序的合作;国家与国家之间更是应该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栏目主编:任翀 本文作者:任翀 任俊锰 文字编辑:任翀
本文题图及视频为5G自动微公交,由运营企业提供;其余文中图片由任翀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