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交响回荡,中国交响乐作品展演迎来上海站
上观新闻
2019-10-10 09:45:20

在陈燮阳挥棒下,上海交响乐团的乐手们一连演绎了朱践耳《节日序曲》、贺绿汀《晚会》《森吉德玛》、丁善德《长征交响曲》等多首经典交响曲目。10月9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交响乐作品展演—上海音乐会”登台上交音乐厅,这是系列展演的第6场。横跨数十年的曲目选择,在一台音乐会中浓缩了中国交响70年的亮眼之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交响乐不论在乐团的数量,还是演出质量上,都有了长足发展。”中国音协主席、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叶小纲介绍,70年来,中国200余位作曲家,奉献了数以千计的交响音乐作品,“许多优秀作品历经磨砺、愈加璀璨,希望通过这次全国展演,展示70年来我国交响乐的创作成果。”

自今年5月起,中国交响乐作品展演已上演5场音乐会。在北京现代音乐节期间,中国交响乐团、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浙江交响乐团、武汉爱乐乐团分别带来4场交响乐演出,共展演了24位作曲家的交响乐作品。今年8月,第5场音乐会在青岛一汽解放即墨新工厂上演,《红旗颂》《红色娘子军》《黄河》等9首红色经典交响乐作品先后亮相。叶小纲表示,展演行程过半,如果说前五场重视呈现交响乐的创新性,那么,从9日晚的上海音乐会起,展演更重视“面面俱到”,强调风格的多样化。

上海站的交响乐曲目,时间跨度很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与当下年轻作曲家作品同台演绎,于音符中展露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变化。当晚的曲目中,既有丁善德《长征交响曲》、瞿维《人民纪念碑》等红色经典,也有朱践耳《节日序曲》、贺绿汀《晚会》等适应节日氛围的作品,更有郑阳《远去的桅杆》、姜莹《丝绸之路》等青年作曲家的近作。王义平的《貔貅舞曲》、贺绿汀《森吉德玛》等近年来较少出现在舞台上的作品,也于音乐会上一并呈现。其中,王义平的《貔貅舞曲》创作于1954年,是一首描写貔貅的标题性管弦乐曲。作曲家通过多种作曲技法的运用,使人“听到”“看到”貔貅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而《远去的桅杆》则出自“85后”作曲家郑阳,与《黎明的桅杆》《逐风的桅杆》同为姊妹篇,作品以“桅杆”为意象,将打击乐器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描绘了海上丝绸之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这场音乐会的曲目不少出自上海作曲家之手。朱践耳是上海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瞿维曾担任上交常任作曲家,贺绿汀与丁善德也是老一辈上海音乐家中的杰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作曲家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探讨交响乐这种西方的音乐形式如何与传统戏曲、民族乐器等结合,使交响乐在中国得到了深耕发展。”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70年来,全国交响乐团发展迅速,演奏实力、技术大大提高,赋予了交响乐新的时代内涵。”

据悉,本场演出结束后,中国交响乐作品展演还将奔赴哈尔滨、天津、广州、北京等地。本次展演活动上演的作品还将纳入人民音乐出版社“新时代中国交响原创作品精粹”选集中。该项目已入选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是集中国交响乐优秀原创作品之大成的大型主题出版项目,集中展现当代中国音乐创作、表演、录音成果。项目还将以“音、像、谱、图、文、访”六位一体的立体化出版方式呈现,并纳入人民音乐出版社“数字化传播与定制出版计划”向全球推广,让更多优秀的中国音乐走出去,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栏目主编:李君娜 本文作者:张熠 文字编辑:张熠 图片编辑:邵竞
题图说明:音乐会由陈燮阳指挥。
本文图片:蒋迪雯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