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60件中国非遗创新设计亮相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
上观新闻
2019-09-22 13:00:07

即日起至10月6日,“风从海上来—非遗传承与现代设计作品展”亮相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展览收录了近年来中国非遗传承人与高校设计师牵手合作的创新作品,记录了上海美术学院师生在传统手工艺方面的实践探索。60余件展品,囊括中国染织绣、竹艺、木雕、剪纸、陶瓷、金属锻造等门类,所采用的传统工艺来自中国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等地区。

展览由上海美术学院与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合作举办。围绕“平静的海”“温暖的海”“波澜的海”三种意境展开,呈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下焕发的生机与活力,以及上海美院在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方面的创作成果。“希望通过这次展览,给丹麦公众带来一缕来自中国上海的清新海风,一颗文化交流、工艺对话的诚挚之心。”上海美术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展出的60余件非遗跨界新品中,不少作品上海观众已十分熟悉。展厅中,以“竹”为元素设计的产品夺人眼球。墙壁上,大竹灯线条简明流畅,造型轻盈灵巧。这款竹灯由东阳竹编传承人何红兵与两位荷兰设计师共同完成。与传统重实用性的竹编器物相比,这款竹灯兼具艺术性与观赏性。设计师以甜点造型为基础,通过给竹条上色,用颜色渐变来改造传统竹灯的工艺造型。红、橙、绿等颜色与竹子的本色相互交织,令竹灯更富美感。“和外国设计师合作,一下子就打开了思路,竹编还能用于家居装饰,以更时尚的方式找到消费者。”何红兵感慨。另一位竹编传承人杨昌芹则将贵州赤水竹编技艺与茶壶、茶杯相结合,设计了一套名为“自然本色”的茶具。杨昌芹介绍,竹子需要经过刮青、加工、染色、拉丝等20多道工序之后,再分为细如发丝的竹丝,而后再利用不同的编织手法创造出不同的纹样,严丝合缝地“套”在茶壶、茶杯上,“使其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为非遗技艺增添了更多商业与社会价值。”

外国观众饶有兴致地参观展览。

青神竹编是四川青神县的一种平面竹编,采用四川特有的慈竹,劈出极薄的竹篾丝编织而成,薄如蝉翼。近年来,青神竹编多以竹编画著称,题材多为国画及书法,略显传统。去年,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教授章莉莉、青神竹编艺人殷瑛、首饰设计师金丹携手设计了《竹林间》系列首饰,含戒指、耳钉、项链等。首饰上的竹编图案采用黑白几何水纹图案,富有当代感;竹编折射出来的竹丝光泽,与银饰浑然一体,形成简洁明快的调子,犹如竹林间划过风声。展览开幕后,系列首饰也受到了外国观众的关注。

此外,参观者还能在展厅中见到融合新疆盘金刺绣的“鸟语花香”包袋,采用缂丝、顾绣技艺表现芙蓉图,另加些许紫铜錾刻技艺的“徽宗·芙蓉图”皮具,或是以中国民间剪纸“抓髻娃娃”为题材创作的作品《瑞兽娃娃》系列等。

“风从海上来”是上海美术学院推出的系列展览活动,目的在于推动国际艺术文化的交流。2018年以来,“风从海上来”以东方故事与海派文化为基础,分阶段地把造型艺术、设计艺术、实验艺术和传统手工艺等教学与创作成果带上国际舞台。展览已经在埃及开罗、比利时布鲁塞尔、德国柏林等地成功举办。

栏目主编:李君娜 本文作者:张熠 文字编辑:张熠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由上海美术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