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同在,一个文化记者的40年
上观新闻
2019-08-22 20:08:27

作家书店,一场由巴金故居张罗的小型新书座谈会,来了文学圈、学术圈、媒体圈不少人。座谈会的主角——人们都叫他“老楼”——在上海的很多文学活动上,总能看到老楼的身影,他当了40年记者,尽管现在已经退休,但仍然活跃在新闻现场。他是楼乘震,浙江杭州人,从小喜爱新闻写作,1968年高中毕业进工厂做工,自学复旦大学新闻专业,后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报刊任编辑、记者。常驻上海的老楼在数十年中为上海文学界尤其是诸多文化老人留下了珍贵记录。《铁骨柔情》《悲欣人生》《与书同在》三本书中,记录了他数十年的采访积累与思考成果。

“他是巴金研究会的会员,也是巴金研究会和巴金故居的‘义工’”,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立民说,研究会和故居大大小小活动,老楼都“不请自来”,活跃在现场,细心热情地采访、帮忙。他对采访者热情周到,亲和力十足,因而能与采访对象成为很好的朋友。

既热情又执着,是老楼的很多采访对象对他的印象。“他是我搬家后第一个到我家里采访的,跟他聊天有时候是有压力的,他会提出一些很严肃的问题,这是作为一个记者基本的素质。他还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不怕隐瞒自己的观点。他不仅仅是完成采访,完成一个任务或工作,而是自己寻找采访对象,和采访对象建立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关系。他一定要亲自到场,不会接受二手、三手资料,几十年如一日,他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现场,就一定要到,这是很可贵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说,读楼乘震的书稿可以对他所写的人产生进一步的了解,他写的很多人都已经进入历史了,如果没有留下这些对谈、对话,这些材料可能就散失了。

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黄韬说,楼乘震采写的人物分布面非常广,但大部分都集中在上海的文化人,翻看书稿就像翻开上海文化史一般,留下了珍贵的照片和资料。不仅如此,由于老楼的执着,他采写的不单是新闻作品,还融入了自己许多情感,丛不同主题、不同角度展示一些人们或许很熟悉的作家、文化人不同侧面的身影。

“从老楼的采访文字和人物特写上看到的不仅是文化活动的讯息,他对人物的访谈和特写总是能够抓住主要事件和场面,沿着人物的性格描写而深入展开,许多内容都是他独特的采访而取得的,熔铸了他的人生经验和选择。”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为《铁骨柔情》作序提及,比如楼乘震写上海图书馆资深馆员萧斌如,“她负责编辑的《中国近现代丛书目录》是现代文学学科极为重要的工具书,老楼对萧斌如的特写就从这本《目录》写起,逐步铺展开萧老师晚年身负重任征集名人手稿的工作,写了巴金、茅盾、陶行知、柳亚子、爱泼斯坦……一份份名人的手稿文献是如何通过萧斌如善解人意的努力,获得作家或作家家属的信任,而为上海图书馆名人手稿馆征得珍贵的藏品”。陈思和说,他在上世纪80年代就认识萧斌如,竟不知对他如此重要的工具书就是萧老师所编,而对上海图书馆的名人手稿馆,萧斌如也是一个恰好的展示窗口,足以展现这项工作的不易与成果。

“首先是他办事执着,即便现在身体不太好,并且退休了,仍然继续扮演着记者的角色,这种执着让他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有了很大的成绩。其次是他有热情,喜欢文学,喜欢与各式各样的人物接触,有表达的热情加上执着投入,就有了结果。”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说。

“写作、采访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不是记者谋生的职业,所以停也停不下来。”楼乘震引用翻译家草婴曾说的一句话表明心志,“我也不是那么年轻,可以浪费时间,我也不是已经那么老了,可以平静地等待死亡”,对于喜欢的事业,“一息尚存,不落征帆”。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