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GDP又要超越GDP,这才是中国经济的正确打开方式!
上观新闻
2019-07-19 06:21:41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9年上半年中国的主要宏观经济数据。数据显示:2019年前两个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6.4%和6.2%,上半年GDP增长率为6.3%。数据发布之后,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针对这些数据也形成了不同的解读和判断。作为一个正处在体制转型和结构调整进程中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经济表现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且不同研究者在信息获取、理论基础和研究目标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因此针对中国经济存在不同解读是可以理解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究竟什么是解析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研判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的恰当基准?

如何看待第二季度GDP增长率有所下降?

解读中国经济格局首先需要厘清“时空”背景,即明晰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空间格局。

从时序角度看,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不是割裂历史演变“从天而降”的,它是此前发展进程的“延续”和“超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实现了数十年接近两位数的超高速增长,这使得生产力水平总体落后的局面得到了显著改变,也使得中国经济在经历高增长之后有条件转向高质量发展。

从空间角度看,作为一个人口接近14亿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地区、城乡之间存在着发展水平和阶段的显著差异,解决内部的结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从全球空间来说,中国既是全球化进程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也是全球化进程的“推动者”和“塑造者”。概括地说,中国短期的经济绩效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发生在特定历史阶段和空间格局的客观产物。

立足于上述时空背景,可以较为准确地刻画中国经济的“真实图景”。表面上看,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GDP增长率呈现出下降态势,但这种下降是小幅度的,且具有多个维度的特征。

总之,考虑到中国经济总量的基数效应、结构调整的战略取向、全球经济的放缓格局、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态势,第二季度中国GDP增速虽然出现下降,但这种下降是小幅度的,且增速是在各类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实现的,相对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仍具有增速的明显优势。从短期增速的小幅下降断言中国经济面临巨大危机、甚至由此“唱衰”中国经济,这就是忽视了中国经济增速变化背后的复杂因素。

增速小幅下降背后的结构向好趋势

理解现阶段的中国经济格局,不仅应辨析GDP数据变化的复杂成因,而且应把握GDP数据背后的结构变化态势。中国希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据此人们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需要依据GDP数据,但同时要超越GDP数据。国民经济中不同组成部分的关系,即结构性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持续性、包容性紧密相关,因此也就直接影响着高质量发展的实现程度。

应该看到,2019年上半年在GDP增速小幅下降的同时,中国经济的若干结构因素正出现向好趋势。例如:就产业结构而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攀高至54.9%,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稳步进入工业化后期以及服务业占主导的阶段;就需求结构而言,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增长的贡献率为60.1%,这意味着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国内消费支出、特别是居民消费支出的“压舱石”和“内在稳定器”功能不断凸显;就城乡结构而言,全国居民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速,且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减,这意味着2009年以来城乡收入差距步入收敛轨道,城乡二元结构转化和城乡一体化在稳步推进。另外,2019年第二季度在GDP增速小幅下降的同时,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始终处于5%左右,工业产能利用率则提高至76.4%,这意味着稳就业、稳预期等政策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中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具有了更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一个存在区域和城乡落差的发展中大国,其内部可通过产业梯度转移实现空间再组合,城乡之间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再配置也存在巨大空间。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也意味着中国有可能形成举世罕见的新型消费市场,这会为企业的产品、技术和组织创新提供市场拉力。此外,中国是一个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中的国家,政府在推进要素市场化方面仍有空间,政府仍可通过完善公共产品供给来释放微观主体活力,使数以亿计的家庭和企业成为发展的推动者和受益者。

综合这些因素,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韧性,这种韧性导源于发展中大国、体制转型阶段以及政府—市场关系的持续调整等,是这些因素、而不是短期的GDP数据波动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保持经济发展韧性

强调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短期的风险和压力。韧性凸显了经济发展的整体和长期特征,短期风险则意味着部分领域或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能用短期因素否定整体长期的韧性特征,也不能用整体长期的韧性特征掩盖短期问题。短期问题不能改变整体长期趋势,但可以影响趋势的实现进程及其程度,且中国的经济韧性很大程度上还具有“应然”特征,即需要通过持续的体制改革来达成。

不可否认,中国经济仍面临不少挑战。例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处在偏低水平,特别是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5.7%和3.0%,固定资产投资在整体增速、所有制结构和行业结构方面均面临较大压力。此外,全球经济增速的放缓、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还可能延续,这些因素将导致中国经济仍可能继续面临着下行压力。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依据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实施财政、货币、就业、贸易等政策,同时更要立足于全面深化改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系统、规范和坚实的制度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在经济领域存在着高质量发展需要与制度供给迟缓之间的矛盾,深化经济制度改革与经济问题累积之间存在着“赛跑”。

现阶段我国要处理短期经济政策与体制改革深化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应急性的政策取代或延缓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我国应加快推进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提高要素在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的流动性,在要素配置效率提高中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应持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续降低宏观税负,围绕企业诉求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投资实体经济和开展自主创新的动力。应在要素配置效率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居民的经营性、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加快城乡基本公共产品一体化进程,放大居民消费对整体经济的稳定器功能,促使经济增长更充分地转化为居民的获得感。应通过行政绩效考核和激励方式完善,促使地方政府围绕高质量发展开展工作,加快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不同层级政府财权—事权明晰且匹配的格局,在保持中央宏观调控的前提下激发地方的发展活力,等等。这些制度演变是解决短期经济风险的内在需要,也是实现我国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作者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系常务副主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本文作者:高帆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