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标2】台北“中华商场”:曾是大陆民众庇护所,也曾是台湾“王府井南京路”
上观新闻
2019-06-26 06:01:21

 

“我想到商场去找那些开特产行的叔叔阿姨,但商场也拆了。事情总是这样,当东西还在你旁边的时候,你不会觉得他意义重大。一旦他们离开,你就会觉得自己的身体少了什么,变得轻轻空空。”——吴明益《单车失窃记》

 

2015年出版、2018年入选英国曼布克国际奖长名单的《单车失窃记》,由台湾东华大学教授吴明益所写。当年,他为了寻找一辆遗失的幸福牌脚踏车,写下了上世纪70、80年代的浮光掠影。

 

作者笔下的父亲骑上幸福牌脚踏车,载着小孩,为看病穿梭过中华商场的仁栋、孝栋、忠栋,定格了中华商场兴盛一时的繁华时光。

 

“都市之瘤”,迅速变身中华商场

 

1949年,大批大陆民众来到了台湾。因为一时无法在台北市内找到栖身之处,“上头”就沿着行经中华路的铁路东侧,利用空间搭建了三列简易竹造棚屋,低价出租给居民暂住。

 

随着涌入的民众越来越多,毫无限制的扩建导致出现大型违章建筑群,不但生活环境恶劣,还衍生出卫生与治安问题,当时被批评为“都市之瘤”。

 

为了整顿市容,1960年台北市政府决定将此地改为新式商场。1961年4月22日,呈长条状、以连栋方式形成“串联”的八栋三层楼水泥建筑正式落成,命名为“中华商场”,由台湾“警总”司令黄杰命名并题字。

 

 

八栋三层商场由北而南以“八德”为名,分别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一路繁华,形成台北中心商业区

 

“我在商场从忠栋到孝栋绕了一圈、又一圈、又一圈,然后让身体重心偏向一边,画了一个完美的转弯弧圈。”——吴明益《单车失窃记》

 

在百货公司还没有兴起的年代,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华商场都是台北最大的集合式商场。吃、穿、用,只要想得到的东西,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除了吸引许多观光客慕名前来参观外,其多样性的功能,也让不同的人们在此形成不同的回忆。

 

中华商场可容纳约1644个租户,平均每户分到的是两坪(1坪约3.3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在原本的设计中,只有一楼被规划为商店,二、三楼都是住家,也没有连接的天桥。但随着商场日渐繁荣,二楼也几乎全部改为商店。为了方便往来客人的通行,1973年在二楼又加建了天桥,三楼由于动线不便,很多住户仍然维持纯住家形态。

 

 

随着时间发展,不同栋的商场也聚集了各自的产业:家用电器、音响、电子组件多位于忠、孝两栋。玉器、珐琅等古董古玩多在仁、爱两栋,中间有集邮交换社和算命摊。信、义、和等三栋,则有许多中国大陆的各地小吃。和、平两栋则有许多改衣服的店,及供人泡茶聊天的茶馆。

 

上世纪60、70年代是中华商场的全盛时期。由于西边即为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休闲娱乐街区——众多电影院汇集的西门町,因此吸引了不少人潮。而在商场落成后数年间,附近也有一些初具规模的百货公司接连开幕(台湾首个大型百货公司“第一百货”即位于中华路上),加上城中市场、衡阳路与博爱路等传统商圈,形成了当时台北最繁华的中心商业区,宛如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

 

 

繁华落尽,老台北空忆旧光阴

 

“我穿过城门与城墙,经过大千百货,绕行了港町千秋街永乐町太平町,到昔日的台北铁桥,那是铁桥呀可不是水泥桥,火车曾在上头跨过河流。”——吴明益《单车失窃记》

 

当年,来这里逛街是台北人最流行的休闲活动——

 

买衣服:商场内有许多西服、制服和做旗帜徽章的店家。如果学生嫌制服老土不好看,便会来这边订做更挺的“大盘帽”,或是AB裤,一定会成为学校最潮的风云人物。

 

买电子产品:许多台北人的第一台随身听、音响,都是在中华商场买的,游戏主机、个人计算机也都随着时代进步出现在这边。苹果早期的个人计算机Apple II便曾经在这里上市,引起了一阵旋风。

 

 

吃小吃:来自大江南北的外省人将家乡口味带入中华商场,其中最有名的是以锅贴、酸辣汤闻名的“点心世界”,还有“真北平”的烤鸭、“清真馆”的羊肉料理、“徐州啥锅”的粥,都是老饕们心中的美味。

 

当时台湾文学作品中,也为中华商场留有一席之地:侯孝贤电影《恋恋风尘》、白先勇著作《孽子》都有这里的故事。

 

不过,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台北市商业重心逐渐东移,加上原有消费形态的快速改变,年久失修、已显陈旧的中华商场吸引力与日俱减,影响力也大不如前。沿商场西侧而行的铁路,虽然已在1989年地下化,但长久累积下来的脏乱,却已经难以改善。

 

台北最终决定拆除商场。

 

由于此时商场内租户以年纪较大者居多,因为情感因素使然引发普遍抗议,拆除前夕甚至频现激烈抗争。直到1992年10月20日,台北正式下令拆除商场,8栋商场建筑全部被拆除殆尽。

 

 

有些店家选择就此收摊,也有人落脚他处。许多电子零件店家接受台北市的安排,迁移至西宁市场和光华商场,其他店家则在中华路附近和西门町继续开店。邻近的贵阳街、长沙街也有许多中华商场老店,江浙料理“开开看”和“中华馅饼粥”便是颇负盛名的例子。

 

至此,中华商场变成了回忆。

 

图片由作者提供

栏目主编:洪俊杰 本文作者:赵毅 文字编辑:洪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