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双喜、大白兔、海鸥、向阳……中国设计史中有一道“上海风景”
上观新闻
2019-06-18 19:23:25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海报火了,“大白兔”香水、唇膏成为新一代国潮,这些惊艳于当下的海派设计,其实早有由来。市民读书会第十七场活动“壮丽七十年”系列——“父辈的设计”纪念上海解放七十周年展6月18日在静安区图书馆海关楼开幕,51件展品大都和生活相关,这些记忆中的美好设计讲述几代人对上海制造与上海创造的奉献。

半数以上展品来自外地

中国设计史中有一道“上海风景”。外婆用过的咏梅香脂、爷爷用来听滑稽戏的葵花牌晶体管唱机、曾经睡觉也要放在枕头边的小熊拍照、弥漫了小时候整个夏天的芳芳小儿爽身粉……走进活动现场,如同走进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海人家。红双喜、光明、海鸥、向阳……这些老品牌是“上海制造”代表,也曾引领了整个国家的生活方式。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始,融合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上海的日用品、包装及平面设计就引领风潮,到五六十年代,在满足计划经济及人们生活所需的时代要求下,一批设计师为这座城市贡献出了诸多精彩设计。策展人金恺承介绍,此次展览展示记忆中生活物品的美好设计,今天我们一直在倡导“设计即生活”“设计让生活更美好”,事实上,这个理念早就出现在父辈的设计之中。这个展览的意义亦在于它还原了一项重要事实:设计的根本宗旨在于服务民生需求。通过这些展品,我们会看到当年设计师如何基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和现代性想象去触发日常生活层面的审美变革。

向阳牌保温瓶曾是几代上海人的集体记忆。各色向阳保温瓶一度是“国民”畅销商品。比如,其中盛开着牡丹的红色保温瓶,一直是姑娘必备的嫁妆,这种风潮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末。除了保温瓶之外,搪瓷也曾是父辈们日常生活的伴侣。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久新搪瓷厂曾经推出过一套“万紫千红”、“花好月圆”等主题的搪瓷产品,由国画家穆益林亲手设计,一推出几乎抢购一空,甚至要用结婚证才能购买。海鸥相机曾肩负复兴民族相机工业、重振经典国货品牌的历史使命,其中的203型是以“上海”命名的最后一部120折叠式照相机,是当时是最畅销照相机产品之一,其设计和构造堪称经典。


“从1949年解放后,上海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当时西方对我们经济贸易的封杀,造成了一些物质的短缺。比如手表,之前都依赖进口,进口关闭之后我们不得不靠自己的力量生产。”此次展览的展品大都来自设计师姜庆共的收藏,他介绍,其中一半以上都是从全国各地收集的,足以说明上海设计的影响力。优秀的设计增加了产品魅力,产品的热销也把优秀的设计理念推向全国。

大部分设计师都是佚名

此次展览旨在为上海设计史和工业史拾遗补缺,并向这些曾为上海设计和上海制造作出奉献的父辈设计师和产业工人们致敬。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展出的51余件展品中,大部分设计师都是佚名。“当时不是商品化社会,所有设计作品都不署名,我们通过查找资料和采访相关人士等方式,找出了其中17位作者。”姜庆共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寻找佚名设计师的名字,将这些设计师记入“上海制造”的设计史中。

这些展品凸显了实用化和民族化的设计美学,也可以看到当时设计师们高超的设计功力。比如约1960年代的农林牧副渔生产牌火柴贴是本次展览中最小的设计展品,在这套火柴贴中,设计师陈琪芸运用了中国的年画风格,在一块很小的面积上传达美育功能。“这款火柴帖的设计师来自上海美术设计公司,那是上海最早成立的国营美术设计机构,尽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做大型展览、公共设计等,但也会关注那么小的日场用品设计。”在展览中,还有两件大白兔奶糖的设计,对比1960年代的糖纸和1980年代的糖罐可以发现,大白兔的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们来自不同设计师之手。姜庆共认为,作为上海自己的设计产品,大白兔的形象变迁历史需要进一步梳理。

在这次展览中,还有一件特殊的展品是1978年整年的公交月票缴款证,遗憾的是,当中缺少了2月份那张。主办方希望收藏有这张珍贵公交月票缴款证的读者能慷慨捐赠或参展,让这份承载了岁月浓情的展品能完美“合体”。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指导,新民晚报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展览至6月25日结束。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钟菡 刘珈辰 文字编辑: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