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三档网络选秀都糊了,为何偶像们无法“出圈”?
上观新闻
2019-06-04 14:06:36

2018年,两档互联网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创造101》捧出蔡徐坤、孟美岐等一大批新偶像。不同于以往以个人竞争为主的选秀节目,这两档偶像团体选秀的出现似乎昭示着中国偶像产业正式转向工业化的艺人培养系统。在商业上尝到甜头后,三家视频网站立刻投入制作《青春有你》《以团之名》《创造营2019》等新节目,2月起陆续在互联网上线。然而,相比于去年火爆的“土偶”和“土创”,今年三档选秀节目播出后,几乎没有哪位选手讨论度高到足以打破“圈层”,背后原因何在?

偶像“更新”赶得上“收割”速度吗

当选秀节目从以往《快乐男声》《超级女声》这样的“草根选秀”逐渐发展成如今的“偶像养成”,偶像“更新”速度赶得上“收割”速度吗?

偶像出道,可谓“百里挑一”。据资料显示,《偶像练习生》100位学员是节目组从国内外87家经纪公司、练习生公司的1908位练习生中选拔出来的,《创造101》101名选手是从全国457家公司和院校的13778位候选人中选拔出来的。2019年开年,很多网友就用“300个小哥哥竞争出道 ”来调侃即将到来的选秀混战。人海战术下,优秀的练习生资源被迅速消耗,原本应该精挑细选的选秀节目练习生,只能从之前综艺中挑选“回锅肉”,或是将一些只经过几天训练的素人练习生“赶鸭子上架”。

近年来,资本推动让偶像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前所未有的活跃,各大艺人经纪公司纷纷下海。然而,不温不火的市场反馈和热火朝天的偶像团体出道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除了2013年出道的TFBOYS,国内再未出现新的现象级男团。对此,麦锐娱乐CEO王丛认为,中国目前很难储备大量练习生,再从中挑选合适的出道,一来没有那么多人才,二来维持上百人的训练需要非常庞大的支出,并且这项支出短时间内很难见收益。

虽然很难出现现象级的偶像团体,但选秀周期三个月,成团合约一年左右的节目模式吸引了很多想要捞快钱的经纪公司,大家都在跃跃欲试想要参与这场“偶像养成”的狂欢。这样的心态促使他们将一些并未经过长时间专业偶像练习的素人送进选秀节目,拉低了选秀节目参赛练习生的整体业务能力。即使是一些曾经接受过经纪公司培训的学员,仍然实力欠佳,《创造营2019》的初评级舞台被网友戏称为“像在看小学生文艺汇演”。

偶像产业并非快餐产业,在娱乐业发展成熟的韩国,推出偶像团体的间隔在三到四年时间,绝大多数出道的偶像都经过四到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培训。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无疑正处于偶像产业发展的窗口期,偶像团体和其背后的粉丝经济拥有巨大市场。除了长相俊美,粉丝也更期待国产偶像可以像日韩偶像一样唱跳全能。而选秀节目三个月的练习时间,似乎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偶像。

内容输在起跑线上

对于综艺节目,不论是哪种类型,行业内都有一个说法:前三期定调,“调”即“节目主基调(内涵)”、“内容情绪基调”和“市场基调”。想要定调,必定需要最优质的内容去支撑前三期节目。而今年的三档选秀节目,却输在了起跑线。

以《创造营2019》为例(以下简称《营》),对于一档有一百位左右外形和性格各异选手的大型团体选秀节目,《营》前三期内容几乎没有呈现群像,让观众对缺少对大量选手的初步感知,选手之间的关系也难以呈现,这对后续的节目内容发展非常不利。除了忽略群像呈现,《营》前两期节目有意重点突出个别选手,造成第一轮赛段截止时悄无声息地淘汰了一些“有才有颜”的选手,直到《创有宝藏挖》《创造营宿舍日记》等衍生节目播出时,他们才被观众发现。

《营》今年主打的概念是“青年团训节目”,拉练成为很重要且有象征意义的环节。第二赛段结束时,节目组让学员们在二十公里沿海沙滩路段边走边淘汰,但从后期剪辑效果来看,这样的“拉练”并没有什么意义,反而分散了学员提高舞台实力的时间和精力。

碎片化、多元化的媒介传播特点,注定造星速度被加快的同时,观众的遗忘速度也在加快。当音乐选秀从单纯的音乐角逐到多元的偶像养成,网友热情被分散,造星轻而易举,“出圈”却越来越难。欲速则不达,想要真正在市场站稳脚跟的偶像团体,要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与实力。中国偶像的路,需要走得更踏实稳健。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刘珈辰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