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九旬插秧,郭晶晶带娃插秧,从小学生到大学生的“劳育”怎么看
上观新闻
2019-04-30 21:24:21

为什么袁隆平九旬插秧?为什么郭晶晶携子插秧?今年“五一”,第129个国际劳动节之际,老师们留给学生们这样的“劳育”问题。

 

面对初二(4)班学生,上海市进才中学南校校长亓大江援引中学课本里出现的“袁隆平”形象,并告诉同学们:年届九旬的袁隆平,在气温超过40摄氏度的海南基地稻田里,常备着仁丹丸,依然查看试验田。

 

无独有偶。复兴高级中学政治教师、《道德与法治》统编初高中教材编写组成员张尚达,也向高一(3)班学生们展示了这个月在网上热传的“插秧照”,那是霍启刚、郭晶晶夫妇带着自己的儿子,撸起裤管在水田里插遍秧苗。

 

从小学生到大学生,怎么看“劳育”?在上海纵贯各个学段的劳动教育公开课上,可以找到答案。

 

 

“有些人垃圾不分类,就让我们来制止他”

 

垃圾分类新时尚,小学生先爱上它。当上海市特级教师、长宁区教育学院教研员季晓军,在三(1)班上抛出一问:“垃圾分类为什么强调‘从我做起’?”

 

全班开始竞相给出各种答案,令老师也忍俊不禁。有人说“有些人分类,有些人不分类,就让我们小学生来制止他”;有人说“有的保洁阿姨六七十岁了,天天很辛苦,我们来帮你”;有人说“不可能每个地方都有清洁阿姨呀,只要不是危险垃圾,没几分钟就能捡起来扔掉,不要等到别人来做”;还有人说“人类要一代比一代做得好,否则我们不就要灭绝了吗”……

 

听着孩子们脱口而出的“正确答案”,季晓军欣慰地告诉大家:劳动其实是一种成长,我们从劳动中获得成长,所以“你们都长大了”。

 

人们说,活到老,学到老,而在师生们看来,大科学家甚至还劳动到老。亓大江老师请学生朗诵:“为了找到理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一直到下午4时左右才回来。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这段关于杂交水稻之父如何“炼成”的文字,依然打动当代学子。

 

而亓大江老师话锋一转,又展示了一张“感动上海”环卫工人成慧的照片。她清晨4时到17时巡查马路,还打扫公共厕所,形成了业内有名的“八大保洁作业法”。他请同学们对比袁隆平与成慧的劳动,同学们纷纷归纳,从认真负责、持之以恒,到舍身为人、智慧创造——劳动还真是有许多共同点。

 

 

 

“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比起炫富二代、啃老一族,江湖上有一位老快递员柯师傅。他拥有多处房产、几辆好车,却骑着电动车走街串巷,已干了7年快递,成为“隐形富豪”。柯师傅坦言,劳动没有高低贵贱,自己就是做一行爱一行。

 

在讲述柯师傅的故事之前,张尚达老师已经在同学中做了小问卷调查。在高中生眼中,想到“劳动”二字,就想到了一连串的词眼儿:就业、种地、体力活、做家务、值日生、志愿活动……他特别注意到,有学生讲到“劳动是一种社会关系”,这说到他想说的点子上。

 

事实上,马克思在17岁中学毕业时,就写下《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184年后,读到这样的文字,依然会热血沸腾。”张尚达老师对全班学生们说,“你们也能在这个年岁就建立起劳动观,是非常幸运的。”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就更富学理性。都说“劳动创造了人类”,为什么劳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在华东师大大三学生的课堂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得主、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闫方洁,为学子找到马克思的经典依据:“人正是通过劳动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创造了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闫方洁直言,在上课之前的网上小调研中,不少学子将幸福与财富挂钩,认为幸福建立在财富基础上。而事实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而这种判断的来源,正是马克思主义所证明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制定加强大中小幼“劳育”配套指导纲要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理论解读方面积累相对较厚,在教学方法、课堂气氛上,仍要多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学习取经。”在此次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的贯穿大中小学教学观摩系列活动中,来自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周赟老师对此感触颇深,“与其说是一次观摩学习,更不如说是一次集体备课。”

 

对此,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虞丽娟书记表示,经过多年探索,上海已初步构建了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框架格局,小学阶段以促进道德启蒙为重点,初中阶段以养成道德认知为重点,高中阶段以培养责任使命为重点,大学阶段以提升和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初步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教育阶段课程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德育内容教育序列,探索形成的“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经验成效在全国陆续推广。

 

目前,包括复旦大学、华东师大在内的沪上6所高校示范马院与6个区教育局达成合作协议,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 推进“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进中小学、举办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教学论坛、开展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共同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育机制的新平台。

 

“改革先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也勉励思政课老师们不断提升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建议在思政课堂上加强劳动教育的针对性,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元素。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获悉,上海正在制定加强大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以及配套的教育指导纲要,分学段细化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家务劳动等各环节的劳动教育内涵,系统化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的协同机制,丰富劳动实践资源供给,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使劳动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栏目主编:徐瑞哲 本文作者: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图片编辑:项建英
图片来源: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