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阿克苏大地上

发布时间:2007-08-19

耕耘在阿克苏大地上——上海援疆十年纪行

本报记者 查志华

阿克苏,一个遥远的名字,远在新疆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端,坐飞机也得近7个小时。阿克苏,一个亲近的地方,上世纪60年代,10万上海知青奔赴新疆,其中5万人落户阿克苏,至今不少阿克苏人能听懂“阿拉”乡音。

十年前开始,两地走得更近。1997年起,上海市委、市政府落实中央部署,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派出首批援疆干部以来,至今已先后有5批190名优秀干部到阿克苏地区工作。记者日前随上海市代表团赴阿克苏参加上海援疆十周年纪念活动,亲身感受到了沪阿人民间的深长情义和援疆干部的飒爽风采。

故地重游 阿市巨变

仿佛要让记者对上海援疆这一伟大事业预闻其事,此次参加纪念活动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上海市代表团副团长——宝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第一批援疆干部领队沈秋余。

沈秋余记忆犹新。1997年第一批上海援疆干部23人由沪抵疆后,从乌鲁木齐出发,坐汽车整整颠簸了两天,于1月22日到达阿克苏。阿克苏地委召开了当年当地首个规格最高的三级干部大会,会上第一个议程就是欢迎上海援疆干部。可见当地政府对上海援疆工作的重视。

筚路蓝缕、奋发有为的三年过去了;艰苦卓绝、再接再厉的八年过去了。经过前四批援疆干部的不懈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上海市通过市区(县)两级政府、选派单位、社会各界三种渠道共无偿援助阿克苏各类资金、物资、设备合计人民币1.6亿元,为阿克苏培训各类专业人员3830名,援助项目300多项。

在亲自参与建设的“第二故乡”故地重游,当年任阿克苏地委副书记的沈秋余感慨三个想不到:想不到阿克苏地区的财政收入从当年的3亿元左右变成现在的20多亿元发展这么快、想不到当年破旧的小城如今成为美丽的国家级卫生城市、想不到第五批援疆干部干得这么出色。

第一批援疆重要成果是建了三个中心:阿克苏第一个急救中心、阿克苏第一个教师培训中心、阿克苏第一个老干部活动中心。至第四批止,上海通过援疆干部的辛苦操持,援助阿克苏建造的重大项目地区少年宫、地区图书馆、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外科病房大楼、地区科技活动中心、地区电视台综合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地在阿克苏地区建立起来了。

城市的元素日益齐全,城市的功能日益显现,阿克苏日新月异地长大长高,成为南疆拥有231万人口的新兴城区。上海援疆干部们感到由衷高兴和自豪——他们不是这座城市的人,但他们与阿克苏人民一起参与了这座新兴城市的奠基。

创建第一个 解决一个个

在阿克苏短短的四天采访中,记者亲眼看到了一批批新援疆项目的开工,分享了第五批援疆干部工作成果的喜悦。

上海市代表团团长——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长沈红光,与阿克苏地委书记朱昌杰共同为“上海援建阿克苏地区妇幼保健院开工奠基”挥锹培土。这个由上海市政府出资1300万元、地区出资800万元建设的妇幼保健院,2008年1月底建成后,将为阿克苏地区的妇幼保健工作、降低早产妇和孕产妇以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提供保障。

阿克苏境内不乏大山大河大漠以及亘古荒原,但却是个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这个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西域古国中最繁盛显赫的龟兹国所在地,灿烂的龟兹文化至今为海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与向往。阿克苏人民非常热爱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前不久杨振宁博士访问新疆,特意走访了原先日程中没有安排的阿克苏,为的是要好好看看龟兹文化的代表——始凿于两晋时期精美绝伦的克孜尔千佛洞。杨振宁参观后说,“我还会再来的。”

重视自己文化来龙去脉的城市才能凝聚人心赢得尊重,对发展经济也更自信。有此共识,上海援建阿克苏地区最大的项目是上海投资15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2000多万元的阿克苏地区博物馆。明年6月,由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建筑师邢同和设计的阿克苏地区第一个展示自己辉煌文化的博物馆,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第五批援疆干部工作期间,上海市财政无偿援助阿克苏项目资金1.2亿元,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援疆项目向基层和农牧民倾斜,让农牧民直接得益。第五批援疆干部在为阿克苏地区不断援建全新的“第一个”的同时,竭尽全力为贫苦农牧民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个”问题。

犹如大旱之年盼来甘霖,地处祖国版图最西端的温宿县博孜墩乡的柯尔克孜农牧民,一清早就携老扶幼盼着上海亲人的到来。当上海市代表团,将凝聚着上海人民深情厚意的220套太阳能照明设备,交到当地农牧民手中的时候,这些骁勇的硬汉眼睛湿润了。

为了解决偏远山区农牧民的照明问题,今年阿克苏地区把解决2000户贫困户通电问题列为十五件实事之一。由于地处偏远,拉电线成本高,人均年收入800—900元的贫困农牧民根本无力支付相关费用。为此,上海市第五批援疆干部决定把免费为偏远山区贫困户安装2000套太阳能照明设备,列入上海援建项目。从此位于天山山脉最高峰托木尔峰脚下的美丽小山村博孜墩乡,每到夜晚来临,就如满天星斗般地亮起点点灯光。

记者在不久前的一个夜晚致电博孜墩乡乡长郭伟,他在电话中说:孩子们在电灯下做功课,一些柯尔克孜妇女开始在夜晚刺绣民族手工艺品补贴家用,农牧民们还举办过几次民族舞晚会呢!

在第五批援疆干部工作的三年期间,上海已无偿为千余名没钱医治的贫困农牧民施行了白内障复明手术;安排资金打井,解决了15000亩红枣的灌溉问题;为对口支援的两县一市全部181个村委会建设办公用房及配套措施;援建的9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的“上海白玉兰村”工程建好后,将全部实现通水通电。为开展“电视进万家”活动,上海市政府赠送阿克苏地区贫困家庭1.3万台电视机,首批3120台由上广电生产的21英寸超平彩电此次已随上海市代表团送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据阿克苏地区扶贫办副主任、援疆干部盛程三介绍,上海在援疆项目中,还特意安排150万元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经费,为3000名贫困农牧民提供农业生产技能培训,让他们早日掌握一技之长尽早脱贫。

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支援项目,看似不起眼,却是农牧民的最爱。

壮阔舞台 壮丽人生

上海援疆干部从东海之滨的大都市,来到天山南麓面积为上海22倍多的阿克苏,人生舞台更为壮阔。短短三年,要完成宏大的援疆大业中的一环,人生也变得更为壮丽。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在阿克苏地区工作生活了两年的第五批五十六名援疆干部,阿克苏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阿克苏的水土已经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生命烙印。这些办事认真、沉稳务实的城市男儿,多了几分雷厉风行、敢于担待的边疆气质。

任阿克苏市建设局副局长的史永亮,分管市内水、电、环卫、绿化等项目。初来乍到的他,骑着自行车,走遍了阿克苏市每一条道路,每一个街道。因为有了丈量大地的实践与勇气,阿克苏市的有关领导才会放心地将许多城建项目交给史永亮这样的“阿拉”来做。

程敏任阿克苏市委副书记一职,为了优选援疆项目,他跑遍了阿克苏全市4乡2镇1场、5个街道办事处开展调研,起草的项目报告又三上三下分送领导和基层征求意见。在阿克苏市依其干乡调研时,他的鞋被磨穿了。这种“踏破铁鞋”的经历,在交通发达、以车代步的大都市大概很少会遇到。

为贯彻阿克苏地委打造“阿温经济带”(阿克苏—温宿县)的部署,任阿克苏地区交通局副局长的梁丰,带领一个专门小组,对“阿温经济带”基础设施——阿温公路改建工程,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论证,使这一立项多年未批的项目,得到了自治区、交通厅的认可,并争取到了9600万元建设补助资金,为阿克苏地区的工业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温宿县电视台,原先每天只有15分钟新闻节目,任县文广局副局长的援疆干部徐雷冰,带领大家改版后,每天播出节目增加到16个小时。《科学种地》、《今日说法》等一批节目已为农牧民喜闻乐见。节目精彩了,广告收入也从原先每年三四万元跃到一年89万元。阿瓦提县委副书记、援疆干部邓远见,带头树立好学不倦的学风,援疆期间“革命生产两不误”,完成了法学硕士的学业。副县长宋正、县文广局副局长邝文华也在工作之余勤奋攻读,他俩的硕士学业也将在援疆期间完成。

阿克苏地区科技局副局长赵文良,积极促成《上海市与阿克苏地区科技对口支援合作协议书》的签署,同时从无到有积极倡导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阿克苏地区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曹履军与李劲、万建平一起,完成了阿克苏地区教育界前辈多年的心愿,使《阿克苏教育学院学报》得以创刊。地区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吴伟中和地区建设局副局长金燕负责援疆项目实施,他俩抓质量,促进度,宵衣旰食,使全部项目得以顺利施行。

援疆期间,有的干部父母病重,为人子者他们不能床前尽孝;有的干部子女中考高考,为人父者他们不能舐犊情深,真正做到了舍小家为大家。上海第五批援疆干部领队、现任阿克苏地委副书记吴成说:“榜样的力量近在眼前。当年参加南泥湾大生产、跟随王震将军出生入死的三五九旅老战士,如今新疆建设兵团农一师的老英雄,他们就屯垦生活在阿克苏地区,看到他们就看到了援疆人生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