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师在喀什

发布时间:2013-05-23

上海老师在喀什

——新一轮教育援疆三年记

本报记者 孔令君 实习生 覃靖雯

阿提古丽领到一等奖后,是从领奖台上跳下来的。

她满脸堆笑,走回座位时,一直大张着手臂,像是要拥抱全世界。

这位南疆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拥有这样的成就感,在莎车县职业技术学校“技能比武大赛”上拿了服装设计类的一等奖,奖品是电熨斗、剪刀和床上用品三件套。

在上海老师和设备到来之前,在这个西北边陲的县城里,几乎没有职业教育,更别提“技能比武大赛”。常有孩子初中毕业之后,在家里干农活:种田放羊,包装水果,或者,无所事事。

2010年起的新一轮援疆,上海老师在此干了整整3年之后,至少,这位服装设计班即将毕业的孩子,将来能回乡里的裁缝铺帮忙,或去工业区的小服装厂打工。班里有位名叫艾克拜疆的孩子,正和同学们合计,毕业后在县城开一家服装店,借用学校的设备,自己设计,自产自销。

有些事情,起了变化——原本闷闷不乐的孩子,一放学就扑进了图书馆,看着漫画发笑;还有当地老师说,几个学习不好的“后进生”,看人时眼神“单纯”了许多;家住数百公里外的家长,带着孩子赶到泽普五中,要求插班……

这些改变,归功于当地教育的进步,以及,从上海来了好老师。

【一】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莎车职校的两名女学生,去年拿到了全国职校技能大赛的三等奖。

在全新疆,这是头一遭。

大赛已改变了她们的人生。

其中一位女孩子吐尔孙古丽,因为获奖,被保送去了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另一位女孩布曼热木,则在上海老师的推荐下,选择毕业留校,当老师。在莎车,年轻人最理想的职业,便是公务员和教师,收入稳定。

全国大赛在南通举行,赛前,上海老师特意带她们去上海看了看。第一次出远门,两位维族姑娘便行程1万公里,穿着自己裁制的民族衣服,见了大世面,然后哭着给妈妈打长途电话:“我拿奖了。”

而此前,她们的人生,几乎可以预料,毕业后回家务农或是留在县城打工,一辈子,不出莎车。

因为南疆地区服装产业的落后,在职校学习“服装设计”的孩子,一些人毕业后,都会另谋生路,所学的技术,只能给自己和家人,做些衣服,省些手工钱。

她们的获奖,激励了很多同学——要学习,要参加比赛,即便是跟着老师去参赛,离开莎车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是好的。

【二】

她们的服装设计老师谢国安,便是从上海来的。

三年时间,他利用上海来的资金设备,在学校创建了服装设计的工作室,培养了十多名服装各门类的老师;起初,学生们没布料做衣服,没法实践,他便四处去揽活。

现如今,县教育局和各单位都慕名来支持他们——县里纺织厂送来布料,让他们做一批围巾帽子;县委组织部的老干部送来布料,要求赶制歌咏会的演出服;附近的窗帘店和床单厂,也乐于送到职校来加工;当地电视台的主持人服装,如今也出自职校学生之手。

服装设计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以此赚些手工费,每天工作1小时,一个月能有200多元的收入,抵得上他们好几个月的零花钱。

在当地乡镇的裁缝铺帮忙,一月不过500元;在附近的小服装厂打工,订单规模小,且不稳定,苦干一天,最多有100元收入。

学校里,很多女孩子喜欢学做衣服,但却愁毕业没出路。

谢国安的想法,是带学生多参加大赛,多接大订单,力争打响“莎车职校”的名气,让自己的学生,以后能跑到更远的地方工作。

【三】

上海老师带队参加各类比赛后,魅力大增。

平日里,莎车职校的上海团队,因为语言不通,主要负责教师培训和课程改革。

想不到,即便学生听不懂汉语,也努力跟随。

托禾提阿吉不满足于做馕和炒菜,想学做宫保鸡丁,于是他偷偷跑进丁建明的烹饪实训室,旁听给当地教师的培训课。听不懂,就站在一旁,认真研究老师的刀功。

为了听上海老师的课,托禾提阿吉拼命学了些普通话——“老师,你好吗?”“老师,吃饭了吗?”

交流多了,学得也多了,丁建明带他去乌鲁木齐参加烹饪比赛,拿了二等奖;在上海老师到来之前,莎车全县学烹饪的孩子,从没参加过任何的技能比赛。

看他得了奖,就有其他孩子跑来找丁建明,操着不熟练的普通话,用力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我跟你学,你也带我去比赛。”

而今,托禾提阿吉边学烹饪边在外实习,从小工到大厨,月工资从1000元涨到了3000多元。

丁建明这次带他去乌鲁木齐比赛,无意中问起他带了多少钱,对方说100元;丁建明愣了一下,托禾提阿吉便抬起下巴,咧着嘴笑:“卡里有3万了。”满脸的得意,这都是他实习期攒下来的,计划毕业后开家小饭馆。

丁建明欣慰极了。

【四】

莎车职校的上海教师团队,前不久去甘肃天水,为职校招聘老师;想不到,招聘工作毫无困难,有不少年轻教师争着来新疆工作。因为,在这所南疆县城的职校,有来自上海的资金和设备,有汽修、服装、焊接、烹饪等实训室,最重要的,有来自上海的带教老师。

改变的,远不止这一所学校。

上海新一轮援疆工作之初,莎车全县没有一个像样的操场;而如今,全县几所重点学校,都有了塑胶跑道,塔尕其双语小学则成为喀什地区第一所拥有塑胶操场的农村学校。在叶城、巴楚、泽普等县,受益于上海援建力量,不少中小学面目一新。

改变最深远的,未必是校舍和操场。

几乎每一位身在新疆的上海教师,都向记者表达过同一个意思——希望自己离开后,留给当地几位骨干教师,留下一所好学校。

【五】

百年育人,教育援疆项目,大多着眼细致,意在长远。

胡卫江校长刚到泽普五中时,把床铺家具都搬进了办公室,吃住都在校内。

学校的老师们,都期待着上海来的校长,能有些大动作——他们听闻,上海校长管理先进,还注重绩效考核,可能要涨工资了。

出乎意料,胡校长干的第一件事,完全称不上“大刀阔斧”,甚至让当地老师费解。

教导主任高姗至今印象深刻——上海来的校长,天天在校园里捡垃圾。

刚开始,学校师生都看不明白——篮球场边上,孩子们都在玩,一位中年男子在捡纸屑,学生们侧目耳语:“那是校长。”

但慢慢地,校园变得干净多了,孩子们不好意思随手乱扔垃圾;偶尔,还有学生给校长帮忙,打扫校园;过了一段时间,胡校长便笑眯眯地叫住周围的学生:“同学,你看,这里有垃圾”……

如今,记者在学校转悠数日,偶尔看到地面上的废纸,便会有孩子飞奔过来,弯腰捡起。有孩子坦言,走在大街上看到纸屑,都有捡起来的冲动。

胡校长捡了2个月的垃圾,改变了数千名学生的一个习惯。

高姗坦言,照以前的管理模式,是“卫生责任制”,若教室脏乱,或学生乱扔杂物,就打开大喇叭,严厉批评。

而上海来的校长老是说:“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老师们,应以身作则。”

【六】

当地教师记得,上海校长以前总把一些话语挂在嘴边,“尊重学生价值”、“信任学生”、“培养独立人格”、“学生是用爱浸出来的”……

每次高姗和其他老师去汇报工作,总要被拉着谈心,聊教育理念,老师们似懂非懂,有时还嫌“嗦”。

她觉得上海校长“性子太慢”,一位学生提出要“换班级”,胡校长便会叫来家长,细细了解其中原因,解释学校政策,并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时要处理一两天。

而“学生换班级”,在高姗看来,根本不是问题,只需回绝“不利于管理”,便是了。

如今,高姗才理解上海校长的些许苦心。

4月底,高姗和几位当地教师被派到上海,接受为期2周的培训,对她们而言,这是第一次出新疆。培训很有针对性,负责“学生全面发展”的老师,去参观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负责“课程改革、教学研究”的老师,去了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教育要抓实效,而不是为了领导检查;课程改革,要有计划、有条理,对教学有促进作用,才要改……”高姗说,从上海回来,她自认“理念更新了不少”。

比如,以前她对“校园文化”的理解,是“学校门内有假山、喷泉,走廊上有名人字画”,现在她才明白,“让学生拥有单纯的眼神”,也是校园文化。

【七】

这暑假,胡卫江不打算回上海。

他觉得当地学生生活实在单调,计划多开一些拓展性课程。

上海方面捐赠了图书,他赶紧开设了图书室,并广而告之,每天下午放学到晚自习之前,图书馆开放。

开放那天,他还有些担心,担心孩子不肯来,或是秩序混乱。谁知跑去一看,图书室坐满了人,个个埋在书里,笑成了花;没座位坐的,便靠着书架读书。对一些南疆农村的孩子而言,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课本和教辅以外的书。

这种场景,在上海的中学图书室,似乎很难看到了。

胡校长已有设想,在教学楼里建一些开放性的活动场所和功能教室,比如在楼道的转角放一些乐器、象棋,他还计划下学期开设陶艺、舞蹈、民乐,甚至机器人等课程。自然,这需要上海方面提供师资培训。

他还计划,对下学期的新生,设立入学预备期,让学生培养基本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对南疆的大多数学生而言,这些都是新鲜事。

他的未来规划,是三年内将泽普五中建成喀什地区的示范性学校,五年内,争取成为在全新疆有影响力的学校。

至今,他还未正式公布过自己的这些构想,但从去年泽普五中筹备开始,就有数十位附近县市的家长,听说学校是和杨浦区教育局“共建共管”,校长还是上海派来的,便赶了数百公里路来,变着法子央求,让孩子转校插班。上个寒假,胡校长还接到了不少“条子”,要求进这所“上海学校”。

胡校长一一拒绝了,他不断强调教育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能按照制度办事。

但他认真地抚慰每一位要求插班的学生:关键是要坚持学业,对自己有信心;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但要乐观,要学会解决人生中的问题……

“耐心亲切”,这是当地家长和学生对上海老师的一致印象。

泽普二中的马晓东,找学生来办公室谈话,头一句便是“请坐”。学生不敢坐,他便陪学生站着,学生们都说,这位上海老师有意思。

泽普五中的胡昊然,强烈反对以往“让学生公开读检讨书”的做法,她总是在夸奖学生“劳动能力特别强”。每天午后的广播,她也总要公开表扬两位学生。

附近不少家长都听说了:上海老师“不凶”,上海校长管的学校“有意思”。

如今,县里在泽普五中等几所学校附近建了成片的公寓房,外县市居民在此购房,便能就近入学,俨然有些“学区房”的样子。

【八】

叶城县恰尔巴格镇近年也有了“学区房”,镇上的园艺场小学附近,住满了来自附近7个乡镇的家长,使得房租涨了不少,家长们是来陪读的。

校长张奎前些年去过上海学习,他坦言学校搞得好,要归功于该校每位学生入学时,都要接受3个月的汉语普通话强化训练,以后学起数理化来,便能更省力。

这是所民族学校,汉族学生仅占5%,但该校大多数毕业生,都能考进县城的重点初中。

但整个喀什地区,合格的双语教师大量缺乏。

在当地,所谓双语教师,指的是能同时掌握维吾尔语和汉语普通话的教师。政治、地理等文科教学使用维语;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教学采用汉语。

如今,上海正投入资金和师资,进行双语教师培训。

莎车县的教师培训中心,刚刚搬进了上海援建的莎车图文中心,正有250名中小学、学前班教师,进行为期10个月的脱产汉语培训。食宿都由上海援建资金承担,计划连续5年开班。

小学教师阿孜古丽很投入,45分钟的课程,几乎都是争先恐后地喊着上的。

在这里,阿孜古丽是学生,正绞尽脑汁地给“洒”字组词:洒水、潇洒……她是数学老师,原先的汉语水平,是“很多东西心里知道,但说不出来”。

“你看现在,授课老师都是大学老师,宿舍是2星级标准。”培训中心主任艾尔肯·托木尔絮絮地讲起过去:在上海援建力量到来之前,当地极少举办教师培训,即便有培训,住宿条件也是6人间,一层宿舍一个公共厕所。

上海援建指挥部的目标,是用5年时间,让对口援建的4个县,45岁以下的教师全部掌握双语教学。而上海24所高等院校、2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2所普通高级中学每年在喀什地区招生800多人,在上海读书、培训的新疆学生超过1万人。

前不久,泽普五中和附近的泽普四中举行了“手拉手活动”,四中的民族教师和五中的汉族教师“结对”,互留联系方式,以后随时往来,旁听对方授课,以此增强双语教学能力。

培训中心的艾尔肯·托木尔听说了之后,连连点头,称这主意好:上海老师做事,真是细致。

泽普县第五中学图书室,大多数图书是上海捐赠的。开放首日,不一会儿就挤满了学生,上海校长胡卫江指导学生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