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盐·沙

发布时间:2014-12-02

水·盐·沙

——写在南疆巴莎公路通车之际

本报记者 王晓鸥

深秋的南疆,正是棉花丰收的时节。驱车行走在刚开通的巴莎公路上,随时可见一辆辆满载棉花的大卡车呼啸而过,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收获喜悦。胜利来之不易,铺就着上海援疆人攻坚克难的创新之路。

须知道,巴莎高速,穿行在“公路建设的病害博物馆”,什么样的“病害”都会遇上。险恶的自然环境已不算什么,也许非专业人士实难理解,筑路中最大的“拦路虎”竟是——

沙漠施工的“第一难”,便是“缺水”。一旦“缺水”,工程和人都面临“生命威胁”。

巴莎高速公路沿线属于叶尔羌河流域,水源主要靠高山融雪及冰川补给。冰雪无法消融的冬春两季,河流之水少得如同“眼泪”。一俟入夏,河流会随时“汪洋”,便形成旱涝。“沿线表层地下水水质,不同程度含硫酸盐和亚硫酸盐,不但不能喝,而且无法用于工程,会对路基结构产生破坏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水害’。”巴莎公路建设总指挥过震文说。这位曾经参与过东海大桥和崇明长江隧桥的建设功臣,带着记者驱车一路开开停停,魁梧的身躯发出浑厚的嗓音,激动地叙述脚下的路面曾经有过的难忘日子。

作为“举全国之力帮助新疆开展大规模公路建设”的重要部署,上海市按照“政治动员,市场运作”的原则组建了巴莎公路代建指挥部,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是这个项目的牵头单位。“代建”就是代表业主负责建设,代表和行使业主方的利益和权力,这是上海对口援建中的创新模式,不对具体项目投入资金,关键在于“出人”,人才成了援建的“关键因素”。上海一度派出60余名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投入到了巴莎公路的建设中。

缺水怎么办?公路沿线每隔1公里,打一口深水井,抽取地下水。虽然也可利用灌溉渠,但这是当地农牧民的生命之水。筑路本为民造福,代建指挥部一切从惠民出发,诸如吸纳当地的劳力,在建造涵洞时尽量顾及村民的出行方便,征地尽量避开农田等等。筑路涉及动迁,此乃政府眼下最头痛的事,指挥部主动揽下难缠的活,这不但事关工程的进展,也是为了让当地民众能得到最大的实惠。身为公路专家的副总指挥徐振峰,担起动迁的重任,挨家挨户动员,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腿灰。在一个有17户人家的自然村落,只有一家因老母亲不同意,动迁推迟了3个月。在肉孜节的一天,徐总照例带着礼物上门慰问,老太太终于被打动了。徐振峰事后说:整个动迁没有拖工程的后腿,不是我有多大的能耐,而是村民看见了我们为新疆好的真心。代建指挥部在治水的同时,又为当地扩建灌溉渠,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在莎车“7·28”恐怖事件中,一群暴徒手持砍刀准备袭击一拌合场,那里有50多位施工人员,幸有村民出来阻拦,这才躲过一劫。

巴莎公路地质条件复杂,穿越荒漠、沙漠、湿地、农田区,全线盐渍土分布100%,地基处理量大。南疆大面积的戈壁滩,其实就是盐碱地,骄阳之下白花花的一片,那都是盐花。盐渍土会严重危害路基的安全。当地合格的筑路材料匮乏,但不能因此而放松对质量的把关,严控的重点之一就是盐。指挥部在麦盖提县建立了中心实验室,主任杨玉泉,一位温文尔雅的青年人,却被有的承包商一时说成巴莎工程中最“坏”的人。因为所有材料,必须经过实验室测试认定,才能投入使用。有一项目经理,一连10次运来的筑路材料,都因控盐不达标,遭到杨主任10次否定。那经理几乎谈“盐”色变,以至于后来采购砾石,先用舌头舔一舔,但这也难保达标。杨主任铁面无私,却也有“仁慈”的一面,他把检测仪器搬到工地,现场指导选材;经常连续24小时,在施工现场进行工艺验证。承包商信服了,这就叫上海质量,为的是公路的百年大计。

在这贫瘠荒凉的盐碱地,建造233公里的高速路,需要近五六千万吨的合格填料,从数百公里外运来,5米长30吨载重的车也要200多万辆,这一辆辆排起来,就是上海到喀什来回也不止呀!这浩大的巴莎公路工程,可谓现代版愚公移山。实验室的年轻人大多“80后”,第一次来到了歌曲中传唱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眼前所见委实和歌词意境相去甚远,没见着那长着粉红小脸举着皮鞭的姑娘……迎接他们的,是泼辣阳光、干燥气候、单调生活、反恐前沿,除工作内容是熟悉的之外,一切都要重新适应。他们常常工作至凌晨2时、3时,短暂休息后,早上6时又起来继续试验。所有工地的“疑难杂症”几乎都在这里解决,指挥部领导经常光顾指导和慰问。夜以继日下来,试验室的日光灯也坏了好几个,大家打趣人还没累坏,灯先累坏了。

水泥、砂浆、混凝土、钢筋、集料……传统的试验室似乎就是个微型工地,难免会有些杂乱,更不用说这在尘土飞扬的南疆了。上午擦得光洁如镜的台面,才过晌午就又可以用手指在新覆的灰尘上作画写诗了……可是,在这里工作的年轻人,几欲做到“时时勤拂拭,勿使落尘埃”的程度。中心试验室的环境始终保持在一个舒适的水准,这也体现了作风的严谨,对质量更是一丝不苟。中心实验室在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中获得“优秀集体”称号;新疆公路质监局还以此为观摩点召开了全疆工地试验室示范推进会。

巴莎项目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其中有60公里位于沙漠区。有道是一盘散沙,沙漠上建高速公路,听来让人生畏。

上海代建指挥部专家无畏,科学实验,大胆创新,变害为宝,因地制宜,采用风积沙填筑施工。这固然降低了工程造价,却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风积沙筑路不同于常规路基填料,必须采取特殊的施工工艺和压实方法,以确保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又遇到气温高、风积沙失水过快的难题。幸好解决了供水,用水管给风积沙灌水的方法攻克难关。整个项目建设中,共用了1800万立方米风积沙,施工难度可见一斑。185公里路段采用风积沙填筑,相当部分填筑高度超过6米,在新疆乃至全国高等级公路建设史上没有先例。巴莎公路概算总投资120亿元,是迄今为止新疆单体投资额最大的交通工程之一,光风积沙一项,节约工程造价约10亿元,路基虽然垫高了,逼近的沙丘仍虎视眈眈,在沙漠段的巴莎公路,还要在沙丘上栽培“草方格”固沙。即便如此,路面质量依然不易控制。当地季节温差悬殊,夏季路面温度可达到60℃以上,冬季会低至零下20℃以下。所以既要解决好南疆地区普遍存在的高温车辙问题,也要解决好低温严寒产生的冻裂问题等等。

“办法总比问题多,我们不会向困难低头!”总指挥过震文是上一批援疆干部,已在南疆度过第四个年头,可谓坚守到最后。尽管他介绍如何战胜一个又一个“拦路虎”,限于记者不懂专业,恕不在此展开,但从他的神情已分明感受到上海援疆人的自傲。“巴莎公路的建成通车,从巴楚县到莎车县仅需两个多小时,比过去减少了一半时间。”巴莎县维族公路局长艾里克木乐呵呵地对记者说:道路的互联互通对喀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喀什地区是农业大区,交通便捷了,丰富的农副产品能够更好更远地走出去,可以惠及15个乡镇、50多万农牧民。更多的商机也将顺着宽阔平坦的道路,延伸到偏远的县城、乡村。所以我们赞誉巴莎公路,是一条南疆人民致富的金腰带。

漫漫巴莎路,绵绵沪疆情。记者曾采访过上海对口援建的都江堰灾后重建,也多次采访对口援藏的建设项目,连同这次巴莎公路,深感援建者身上有一种精神一脉相承:甘于奉献,精益求精,不辱使命,力争上海对口援建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