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上海阿帕阿塔”

发布时间:2015-08-15

本报记者赴新疆喀什、克拉玛依,采访“银龄行动”智力援疆老年知识分子

最美的“上海阿帕阿塔”

本报记者 栾吟之

8月初,新疆最美丽的季节。

从上海到喀什再到克拉玛依,此行目的,是为了走近一群可爱的“银龄行动”志愿者。

17名参加沪疆“银龄行动”的老年知识分子,是来自医疗卫生、老年教育、心理咨询等领域的专家。他们正在喀什和克拉玛依,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志愿服务。

遥远的他乡,记者用上海话与这些充满热情和责任感的老专家聊天,目睹无数少数民族同胞对“上海阿帕(维语:妈妈)”“上海阿塔(维语:爸爸)”的深深信任。

“新疆的日头长,一天当两天用”

喀什,在维吾尔语中有“彩色砖房”“玉石集中之地”“初创”的意义。这个少数民族占90%的地区,是上海对口援建的地方。

我们从喀什市区驱车260公里,赶往贫困地区叶城县,一路上道路崎岖、满眼戈壁沙海。抵达叶城县妇幼保健院和叶城县人民医院时,已是一脸风沙。

4名老专家正在紧张工作。王雪松,退休前是海军411医院超声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高大黝黑的他,在妇幼保健院的一群女医生中特别显眼。王医生听不懂维语,看病时由当地医生翻译。尽管听不懂他们在交谈什么,但记者从患者和家属的眼里,看到一种焦急的期待。

说起“我们的王医生”,妇幼保健院院长李霞眼圈都红了:“我们医护人员十分紧缺,患者很多、医疗设备跟不上。上海专家的到来,大家奔走相告。最近,医院就诊人数更多了。”而在平常,对于蒙着头、婚后很少外出的少数民族妇女来说,让男医生看妇科是难以想象的。

叶城县位于进藏“零公里”处,很多来自藏区的病人也会到这里就诊。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退休眼科主任医师刘红娣、浦东新区新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退休骨科副主任医师沈扬和上海新华医院退休护理管理科主管护师辛桢华,被分配到叶城县人民医院。他们和王医生一样,每天都在争分夺秒,能多看一个就多看一个。一有空闲时间,还向当地医生传授经验。

已经第四次援疆的骨科大夫沈扬,平均每天要看30—40个病号,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这里的人大多从事畜牧业,劳作中使用设备不慎、弄伤骨头的患者很多。沈医生对每个病号都尽可能多地花时间,治病之外,还特别耐心地嘱咐养伤常识。

在眼科大夫刘红娣到来前,医院没有开设过眼科门诊,有的患者直接到病房里找医生看看病、开点药。刘医生一边在这里坐堂看病,一边帮助医院规范眼科门诊。她说:“幸好新疆的白天长,一天当作两天用。”

坐堂问诊,依然解决不了这里的就医难。老医生们还多次集体出诊,为山沟沟里的村民“送医上门”。辛医生说,有天一早,他们驱车赶往柯克亚乡第十二村。行驶百公里后,苍茫的戈壁滩上突然出现一片绿洲,喀喇昆仑山脚下的提孜那普河河谷里,居住着一个原始村落。走进村落时,患者们已开始排队等候,而妇女们都穿上艾迪莱斯花裙(维族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唱着维语版“小苹果”欢迎他们。这份热情,让老专家们“醉了”。

对于这些上了年纪的专家来说,挑战他们的还有当地动辄40℃的高温以及漫天尘土的恶劣天气。7月3日,新疆皮县发生6.5级地震,叶城也受牵连。老专家所居住的楼,墙壁开裂,电梯也坏了。他们每天提早出门爬楼梯,走不动了,就到低楼层的援友屋里歇一歇再走。

“脑袋里的积累,恨不得都留下”

相比地域偏僻的叶城县,喀什市区环境要好一些。

62岁的队长吴洪健,退休前是上海南湖职校副校长。他第一次走进喀什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时,少数民族孩子诧异地看着这位陌生老人。“我是上海来的老师,今天在这里听课。”孩子们惊叫起来,一个男孩子马上起身跑到教室后排,掏出一张叠得很小的餐巾纸,小心展开,为他擦干净桌椅。这个细节让他记了很久,“从没见过这么有礼貌的学生。”

作为教学管理专家的吴洪健,到处听课,并分析学校的管理制度,把上海职业学校的运作经验带到南疆。他建议这里开设纺织服装、旅游、汽修等专业,目前的瓶颈在于学生基础差、民族学生不会说汉语。回上海后,他还要继续为这里物色适合的专业教师。

“脑袋里积累的东西、这些年的工作经验,恨不能都留在这里!”老专家们都有这样的心愿。原来在静安教育学院工作的梁平、沪东工人文化宫声乐老师叶茵、华政附中书画老师周性茂,正在参与筹办老年大学,辅导教职人员;奉贤区中心医院退休口腔医师徐璞硕、长海医院退休病案统计医师胡弘毓、来自海军411医院的呼吸重症医师杨新良,正在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为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两位老专家为老年大学开设的首批试点教学班,在当地大受欢迎。周性茂手执毛笔现场作画,身边围满了银发学员。谁也想不到,许多“零基础”的老人,跟着学了1个多月,就能临摹《青卞隐居图》。他们手中的教材,由周老师精心挑选、托人从上海邮寄而来。叶茵音色醇厚、身姿挺拔,许多老学员成了她的粉丝,80多名阿姨合唱的《走向复兴》,颇有专业水准。

喀什地区老龄办常务副主任郗燕说,整个地区有40.1万名老年人,占总人口8.9%,不仅为老服务压力巨大,还面临教育发展水平不高、专业人员缺乏的现状。她说,老专家带来的这些特色教学,在喀什之前的老年教学领域,尚属空白。

打从心理咨询师徐金尧来了,喀什地区社会福利院的气氛和以往有了变化。许多老人看到愿意听自己讲话的“新面孔”,倾诉欲爆发。他们其实不知道,这正是徐老师春风化雨式的心理疏导。这里的工作人员常因老人的琐事迁怒而觉得“很受伤”,徐老师为此特设情绪管理课程,通过专业方法释放他们的工作热情。支援喀什大学的另一位心理专家黄海蓝,和徐金尧进行联动。黄老师协调将高校的心理专业学生带到福利院,既为老人提供服务,也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退休前在旅游高等学校任副教授的富丹江,在旅游文化课程中融入历史学和传统文化。富老师认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喀什丰富的旅游资源大有可为,发展旅游产业应该准备些什么?最重要的,是培养一批具有文化涵养的旅游服务专业人才。

“志愿服务上瘾,明年还要来”

年过六旬的高级经济师岳鲁,曾在上海参与多个科技园筹建运营。现在,他把所有的经验和热情,都献给了克拉玛依的文创产业。克拉玛依文创园已有26家企业入驻,岳鲁一一走访调研过。他总共提出70多条建设性意见,计划让文体培训、动漫游戏、演艺娱乐、设计创意、影视传媒等产业,全部在北疆土地集聚。

他还对当地民族艺术感兴趣。克拉玛依市下辖的小拐乡,是哈萨克族同胞聚居地。乡里多家经营民族产品的企业已入驻产业园,经营着极具民族风情的手工艺术品。岳鲁想方设法张罗展出空间,申请资金和设备,希望他们的产品可以早日实现规模化生产。

在克拉玛依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仇涛已经是第五次参与“银龄行动”。他说,自己真的上瘾了。而首次赴疆的眼科主任医师周亚文,已憧憬着再次出发,还打算动员身边的同行。

在喀什和克拉玛依两地,记者还听闻一些老专家不愿对人提起的事。有人说,刘红娣大夫为了援疆作出很大牺牲。在她抵达新疆的第5天,与她感情甚好的大姑过世了。她无法送亲人最后一程,坚持在医院里工作。

胡宏毓医师患有视神经萎缩,病情不可逆转,一旦用眼过度,可能会导致失明。然而她所从事的病案管理,偏偏是长时间对着电脑的重度用眼工作。“可是,喀什二院的病案管理很不规范,还有很多数据要统计,有很多科室要沟通……”说到急处,胡医师落下眼泪。她说:“我要竭尽全力,再多做些事。”

本月20日,老专家们将返沪。明年,他们中的一部分,或许还会作为沪疆“银龄行动”志愿者回到这里继续开展服务。沪疆情谊,会像广袤的草原和大漠一样,绵延不断。

什么是“银龄行动”?

上海市老龄办副主任高菊兰说,2003年,全国老龄委发出倡议,号召东部发达地区的离退休老年知识分子,向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展智力援助,“银龄行动”由此起步。2003年至2014年,上海共组织了300名老专家赴新疆进行志愿服务。

今年第十三期“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在新疆喀什和克拉玛依的9家单位开展为期2个多月的志愿服务。

“银龄志愿者”如何报名?

上海市老年志愿者总队总队长张立志介绍,每年3月底,“银龄行动”招募简章在部分媒体刊发,上海老龄网、上海民政网、“银龄上海”微信订阅号等多个平台也同时发布招募信息。

招募工作采用社会公开招募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在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中心和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设立了2个公开招募点。

沈扬与叶城县人民医院医生在讨论案例。

徐金尧和喀什地区社会福利院百岁老人哼唱京剧。

均 孙丹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