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式教卫援疆

发布时间:2016-12-13

组团式教卫援疆:

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好医院

在2010-2015年上海援疆资金占比中,教育援疆资金占比13.66%;卫生援疆资金占比8.52%,教育卫生援疆资金占援疆资金总额的近1/4。反映出上海援疆更加注重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1/4”的密码背后有何故事?

从硬件建设到内涵提升,从小学到大学,上海老师从前方到后方,组团式教育援疆的创新与务实,让越来越多当地学校成了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上海卫生组团式援疆模式也探索出新路径:医疗从“资源依赖”转为“技术驱动”,管理从“积累经验”转为“精细操作”,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转为“以健康为中心”。一系列高效改观的背后,凝结了上海援疆老师和医生们的心血与汗水。

让南疆每个孩子更出彩

教育援疆既要遵循教学的规律,也要结合当地实际精准对接,上海老师给南疆教育带来了新变化。

今年,上海喀什职教对口帮扶全覆盖工作启动,上海市群益职业技术学校等14所中高院校正在从“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创业等入手,帮助对口4县和地区直属的8所中职校打造农产品保鲜与加工、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等八大精品专业。

高起点办学助力创业

维吾尔族女孩来丽古丽·艾力布孜来自距离喀什近300公里的塔什库尔干县,如今她是喀什中等职业学校纺织服装专业的学生。女孩说,毕业后想创业开服装公司,设计别具一格的民族服装。

作为“上海——喀什职教联盟”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喀什中等职业学校首届纺织服装专业总共5个班、200多名学生,招生报名火爆。喀什教育学院院长、喀什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吐逊古丽·吐尼亚孜坦言,希望培养的纺织服装人才不是简单的裁裁补补,而要打破观念和瓶颈,从高起点办学。

在调研喀什产业和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由上海市教委、东华大学等为合作单位,协助支持喀什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纺织服装类专业,被列为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喀什推进重点领域的8个合作项目之一。针对南疆地域特点,两校合作打造了纺织服装专业10门核心课程。上海市第八批援疆干部、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人才民生组组长、喀什地区教育局副局长陶文捷打算,未来在这批学生中组建一支时装模特队。

“共建共管”创建好学校

泽普素来被誉为“沙漠中的绿洲”,如今,它也是南疆地区一个响亮的教育品牌。泽普县不仅是全疆第一个通过国家级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均衡化发展督导验收的县,泽普五中也成为南疆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校园广播电视台、化学数字实验室、流动科技馆……这些高科技的信息化项目进入泽普五中双语学校,让喀什地区的孩子大开眼界。在泽普五中的博雅楼,全部教室用于学校18门拓展课。每周二下午第8节课,开设国画、素描、剪纸、茶艺、国学诵读、民乐、舞蹈等。从初一起,学生每周一节国学经典诵读课。以泽普五中为首的“国学进课堂”——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先鼓励孩子们“会读会背”,再引申到“做人的道理”,带动周边中、小、幼10所学校、4000多名师生的兴趣,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喀什地区距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只有几十公里,气候常年干燥,泽普五中的投影仪特别容易积灰、损坏,平均2至3个月需要清洗一次。当地老师不会拆装,索性将设备闲置或直接更换配件。自从有了上海老师的指导,不常用的设备都用上了,还培养起一支信息化管理的教师队伍。一年半前,闵行区诸翟学校信息办主任曹林来到学校,负责软件维护。从那以后,哪怕支教结束回到上海,他的电话也成了“技术热线”。现在学校不仅实现了班班通,全校性家长会也利用校园电视台平台。

近三年来,上海闵行区与喀什泽普五中实施“共建共管”,初中学生的升学率显著增加,内高班的录取率逐年增长。未来几年,泽普五中争取整合喀什地区优势资源集中办学,让更多孩子考入内高班和新疆好学校。

将双语教育当成工程来抓

叶城县第五中学八年级女生热依满有一位宝山区吴淞二中的小伙伴,她第一次用汉语写信,很快收到了回信。在喀什,越来越多少数民族家庭青睐双语学校,家长深知,孩子学好汉语和学好本民族语言同等重要。

学汉语难在口语,光听不会说,表达不准确。学生学汉语碰到的问题,在老师身上也同样存在。乡村教师阿依努尔·托合提觉得,培训时最大难题是“心里想说的,嘴上说不出”。喀什地区双语教育打出组合拳,面向四县,辐射全地区,依托上海师范大学、新疆大学、乌鲁木齐教研中心等单位的教授建立专家库,将双语教育当成一项工程来抓。

“有的老师年龄偏大,学汉语基础弱,学得慢忘得快。”陶文捷说。喀什地区大约有2万多名双语教师,8000名不能胜任双语教学要求,其中约有6000人可以“回炉”后重新走上讲台。在叶城、莎车县等,这些问题更为突出。2014年底,上海市对口援建项目为叶城县投资新建了一所标准化的双语教师进修学校。2015年6月,喀什地区双语教学研究中心成立,并在莎车、泽普、叶城、巴楚四县设有研究分中心。

让喀大走向应用型发展之路

一所师范型院校全面转型走向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面临的不仅是专业建设与内涵提升,还包括南疆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全面转型发展。

土木工程“零的突破”

在南疆,土木工程专业的底子几乎为零,但当地又急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为了实现“零的突破”,2014年2月22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黄俊革教授来到新疆,帮助当地建设土木工程专业。“只有半年时间,从筹备到建系,搭建土木工程的专业框架,过程非常艰辛。”黄俊革与上海理工大学援疆教师任青调研了市场和企业,把土木专业定位在以建筑工程为核心的大土木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建筑工程、岩土工程、建筑设备与给排水、道路与桥梁工程等。2014年10月,当时的喀什师范学院建立了第一个工科系部——土木工程系,黄俊革任负责人。他主动将一年半的援期延长至三年,帮助学院规划建设了7个专业实验室,建立了8个实训基地,满足本科生培养的需求。如今,土木工程学院已经扩展到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为专业硕士点申报打下基础。

“应用型专业的发展,要鼓励老师们多走出去,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黄俊革的带教下,青年教师在讲课比赛和科研项目中屡屡获奖,在职称、职务上不断晋升,走上了重要岗位。其中,玛依拜尔成为学院教研室主任,赵会担任实验室负责人,年轻人开始“挑大梁”。

内涵提升和人才转型

有人说: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南疆的旅游资源丰富,可是应该如何发展当地旅游产业?

上海师范大学、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唐新安仅用3天,就拿出了“3D模拟导游实训室”项目实施方案。他克服了在教学区施工,工期短等诸多困难,全程监理施工。在南疆建成首个3D模拟导游实训室里,学生可以设计最优化的旅游线路,进行全景式旅游景点讲解。

援疆一年半,唐新安走遍了喀什地区12个县,对每个县市的旅游资源有了较直观的认识。凭借经验和对地区旅游资源的了解,他被喀什地区旅游协会和旅游企业聘为专家顾问,把援疆工作的外延扩大到地区行业出谋划策。

为了帮助喀什大学提高学科发展水平,上海高校创新支持方式。从2012年9月至今,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15所学校40多名教师,对喀什大学新建专业进行选派。

其中,淦爱品、段鸿、黄俊革分别出任喀什大学校长助理、教务处副处长、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层管理岗位。援疆老师工作队除了完成日常教学、科研,投身参与学科建设,还协助学校创建了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社会工作、食品等4个专业。

2015年,喀什师范学院正式更名为喀什大学。 “走向技能型应用型发展,专业内涵提升和人才培养转型是关键。”喀什大学校长助理、上海援疆教师工作队领队淦爱品说。

让喀什二院走向南疆医学高地

移动远程查房机器人,全疆首建冗灾机房,南疆首家掌上医院……全新的互联网服务模式使喀什二院的医疗服务及管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节奏”最终创造出“喀什速度”。第八批上海援疆医疗队总领队、上海医疗“组团式援疆”经验的执行者吴韬瞄准国内先进科技发展态势,打造“南疆医学高地”。

2015年1月,喀什二院以自治区第一名成绩,顺利通过三甲医院评审。南疆群众拥有了一所技术领先、学科完备的新医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机器人“大夫”进病房

一早,在患者买买提的床边,喀什二院全科医学科的医生正在例行查房。与往日不同的是,床边查房多了一位奇特的“医生”。这位机器人“大夫”顶着方方的脑袋,细长的身体下方有两个轮子,在患者床边移动,一会儿询问病情,一会和其他医生交流治疗方案……这位机器人“大夫”就是南疆(喀什)新型医疗联合体互联网远程医疗中心的新成员——“移动远程查房机器人”。

作为上海医疗援疆信息化项目之一,机器人远程床边查房是南疆(喀什)新型医疗联合体远程诊疗的新模式。远在上海的医学专家通过互联网连接喀什二院的查房机器人,远程遥控机器人来到患者床边,并通过机器人配备的全景摄像头和显示屏与患者及现场医生沟通交流病情,讨论治疗方案,下达临床医嘱。喀什地区县乡基层病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乌鲁木齐、上海等地的优质医疗服务。

以前,喀什当地的医疗卫生基础,尤其是医疗信息化特别薄弱,当地不少医院挂号看病凭发票,处方靠手写。在上海前任援疆专家的努力下,喀什二院的信息化建设已实现了新突破。但面对更复杂的医疗业务、患者服务、医院管理、区域医疗联合体等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急需一套能把喀什二院打造成南疆地区医疗信息化高地的顶层设计方案。

上海援疆专家、喀什二院信息管理部主任、瑞金医院计算机中心副主任林靖生经过细致调研,短时间内拿出了极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案。医院引入全新的互联网服务模式,南疆首家“掌上医院”在喀什二院上线,还率先推出医院一站式自助打印的服务,并建成了全疆第一个移动互联网医学院,填补了自治区利用移动互联网新技术进行医学教育的空白。国家卫生计生委电子病历单体医院最高级别六级评审的通过,也标志着喀什二院信息化步入全国前列水平。

“精准医疗”患者至上

12岁的维吾尔族姑娘阿孜木古丽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却因尿毒症被迫中断学习。摆在喀什二院肾病科主任、仁济医院肾脏科陆任华和团队面前的难题,除了挽救孩子生命之外,更重要的是不影响她今后的学习。他们克服病人年龄小,局部麻醉不配合等困难,成功实施腹膜透析置管术。不久,小姑娘重返学校。

42岁的李先生又到了尿毒症该透析的时候,全家人发愁了——血液透析每周三次,每次要赶到300公里外的喀什二院接受治疗。如何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陆任华带领腹膜透析医护团队,成功为患者开展了腹膜透析置管术,并应用自动化腹膜透析治疗助其在夜间透析。此前肾脏科、血透室几乎是空白,如今,医院已能开展中心静脉置管、单纯超滤、血液透析、血液滤过、高通量血液透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一系列专科治疗。

吴韬带着喀什二院从薄弱的“二甲”向内涵精细扎实的南疆医学高地迈进。短短9个月,医院完成了创建三甲医院的目标。他常常会拿全美排名第一的梅奥诊所来举例:“从规模上看,我们和他们相近,床位也是800多张。梅奥诊所最重视的理念便是‘患者需求至上’。喀什二院发展至今,还应在‘精细化’上下功夫,从患者角度多做设计与思考,打造‘精准医疗’。”

上海医疗团队一轮轮援建,填补了喀什地区乃至全疆多项空白,培养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喀什二院未来将成为‘一带一路’上重要的国际医疗中心,不仅要让新疆群众受惠,也要辐射更多周边国家。”吴韬相信,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会改变。

让援疆“三降”项目走上国际舞台

2012年,在经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上海市政府召开卫生援疆工作专题会议,决定在上海援建的喀什地区莎车、泽普、叶城、巴楚四县开展“三降一提高”项目,即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提高人均寿命期望值,作为卫生援疆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如今,经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第三方测评,四县三项数据与2012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6%、34%和12%,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显著提升。

经过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计委的筛选和审核,上海卫生援疆“三降”(即:降低传染病发病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婴幼儿死亡率)项目,已入选世界卫生组织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交流案例,中英文介绍资料已在大会网站上交流展示。这是援疆项目首次在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作交流展示。

卫生援疆“三降一提高”项目主要内容包括改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设施条件,提升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培养当地群众健康意识和健康习惯等。

上海对口的喀什地区四县地理位置偏远,山路崎岖,浦东、静安、闵行、宝山四区连续多年组织援疆公共卫生技术团队,深入当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实地指导,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培训基层妇幼、疾控人员,使当地妇女儿童保健、传染病防控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

今年,莎车县投入援疆资金148万元,用于免费结核病痰检和结核病人免费营养早餐项目,实现全县30个乡镇全覆盖;开展贫困高危孕产妇免费孕检项目,每位孕产妇补贴700元;开展“白内障复明工程”,筛查患者3200余例,完成767例贫困老人白内障复明手术。在上海援助下,泽普县建立了公共卫生数据信息网上实时传报系统,大大提高了当地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还积极协调中华慈善总会首彩爱心基金,对巴楚155名疑似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先心病筛查,主动将24名符合手术条件的先心患儿送到上海胸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并承担了交通、食宿等所有费用。今年4月,投入援疆资金8300万元、建筑面积10000多平米的叶城县妇女儿童医院正式启用,成为了南疆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县级妇女儿童医院,大幅度提高了叶城县乃至周边地区的妇女儿童健康保障能力。

项目实施以来,上海共投入3亿元资金,累计派出86名公共卫生专家到喀什对口四县进行为期3—6月的支援工作,为当地培训医务人员超过3万人次,免费提供婚前检查、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孕产妇健康检查等民生服务项目累计惠及当地群众180余万人次。

“由于喀什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医疗卫生基础还比较薄弱,‘三降一提高’ 需要长期坚持和持续投入,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上海援疆干部、新疆喀什地区卫计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何国跃说。

吐逊古丽给学生讲解专业知识

喀什大学校园

在喀什二院的南疆新型医疗联合体互联网远程医学中心,机器人大夫正在工作

上海公共卫生专家上门讲解妇幼健康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