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援疆的事办成群众满意的事

发布时间:2013-09-22

把援疆的事办成群众满意的事

——上海新一轮援疆工作纪实

■新华社记者 俞菀

南疆喀什,初秋的小巷里白杨挺拔。上海援疆干部受邀参加维吾尔族青年的婚礼,安居房里一片喜庆。喀什百姓舍不得:三年来,上海援建团队务实苦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最需要什么”。尊重百姓意愿,坚持以人为本,才有了家门口的好医院,山脚下的新学校,戈壁上的产业园……

“林中建房”佳话

喀什叶城县,柯克亚乡。三年前,苍凉的戈壁山区是这里延绵的主要风景。如今,蜿蜒的公路,整洁的安居房,彩虹色的学校运动场,与蓝天雪峰相映成趣。

这样的例子,在上海对口支援的喀什地区四个县中,随处可见。

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以下简称援疆指挥部)副总指挥闵师林介绍,上海始终把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建设,作为对口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2010年至今,累计投入20多亿元 (占新一轮援疆资金总投入近半),完成12万户农民、牧民、居民的安居房建设,50万居民改善了住房条件,约占喀什地区居民总量的50%。

当然,推进安居工程并非纸上谈兵那么容易。如在叶城县依提木孔乡,当地农民以种植核桃树为生,房子离不开果林,给援建工作带来巨大挑战。经过多方案比较,反复征求意见,专家们最终确定了“林中建房”的方案。如今,这里的安居房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核桃树枝穿墙而过,葡萄藤下鸟语花香。63岁的维吾尔族老汉托合提尼亚孜高兴地说,上海援疆团队替农民着想,“林中建房”亦成了百姓流传的佳话。

一切为了孩子

“帮帮我的孩子”,这是喀什许多少数民族家庭共同的心愿。上海援疆指挥部社会发展组组长平辉说,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上海教育援疆的两大抓手。

“奋斗改变命运,梦想成就人生。”喀什莎车县城旁的戈壁沙漠上,竖着这样一块标语牌。驱车深入,便来到了莎车县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从这里,走出了两名民族学生,通过上海援疆老师谢国安的精心辅导,在全国服装制作技能大赛中先后取得了一个二等奖和两个三等奖的好成绩,实现了全疆零的突破。

在解决“学有所教”的同时,“病有所医”也是上海坚持“以人为本”的援疆工作重点。来自上海的医生和医疗设备,已使喀什地区60多万人次患者得到了诊疗。

卫生援疆,贵在对症下药。上海援疆指挥部副总指挥唐海龙说,上海卫生援疆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推进 “三降一提高”,即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提高人均期望寿命,工作重点在乡村。二是把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打造成南疆临床医学技术的高地,工作重点在城镇。

致富“法宝”

“筑巢引凤”、“矮化密植”、“疆果东运”、“绿树银行”……这些都是上海新一轮产业援疆中探索出来的致富 “法宝”。上海援疆指挥部综合计划组组长张岚介绍,“上海对口喀什四县的人均生产总值,2012年比2010年增长了45.8%;2012年四县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71.8%和48%。”这背后离不开上海援建团队与当地百姓的深耕共融。

谁能想到,戈壁深处的绿洲也能致富?面对3万亩的天然胡杨林,上海援疆干部、泽普县副县长陈冬发看到了其中的机遇。三年艰苦努力,泽普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如今已成为南疆第一个5A级景区;当地居民摇身一变,成为农民旅游合作社“持股人”,林下养殖,农旅结合,百姓增收。

“刚创办莎车现代农业园区的时候,当地许多百姓不以为然。”上海援疆指挥部经济发展组员肖志强说,目前,现代农业园区中的育苗中心运行良好,培育蔬果、花卉、药材等高产优质品种70多项,已产种苗6000多万株,成活率和产品质量也大大提高。

【后记】三年来,上海有近3000名技术与管理人员参与了援疆工作,262名上海援疆干部吃苦耐劳,援疆成果显著。然而,许多援疆干部都说,他们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几年援疆等于又读了一次大学,深切感受到了什么是大局,什么是使命,实践中加深了对党的群众观点的认识。”上海援疆指挥部总指挥陈靖说。(据新华社上海9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