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对口援疆的上海特色

发布时间:2015-09-11

“授之以渔”从“输血”变“造血”,用“软”实力求解大问题

润物无声:对口援疆的上海特色

■本报记者 谢飞君

一次援疆,一生情系。

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年,一个甲子,在中央的关怀和领导下,新疆各族儿女艰苦奋斗,各地援疆队伍对口支援,天山南北一片新气象。上海在援疆工作中始终牢记使命,全力以赴,与当地需求结合,把工作干在实处,在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授之以渔”,从“输血”变“造血”。

日前,记者赴疆实地感受对口援建中的上海特色——润物无声,用“软”实力求解大问题。

产业援疆:黄耳标的“援疆扶贫羊”

8月19日下午4时,喀什地区骄阳似火,叶城县洛克乡一村的畜牧产业示范园区内,最后一批3000多只“援疆扶贫羊”已隔离观察满21天,正要装车送去6个山区乡镇的牧户家。县畜牧局局长高乃孝说,同样是扶贫,上海人采用的“投羊还钱、滚动发展”的方式,能确保援疆资源最大化地发挥作用,实现精准扶贫。

上海援建3000万元购羊项目,是喀什地区扶持畜牧业生产从未实施过的一个计划,2015年叶城县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第一个实施此项目。一个小小的“扶贫羊”计划,处处有操作细节。上海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从援疆资金中拨款,公开招标选定2万只品种极好的羊。隔离观察21天,确保到达农户家的每一只都健康,之后送去各家各户。这些羊的耳朵戴上了黄耳标,到哪都可以追溯,即使是繁殖的下一代,也会统统有编号。

领取了羊的牧户,和县、乡、村三级签订责任合同,之后由专人监管3年,每一个小队、每一个村都有乡村畜牧兽医站防疫监督员进行“蹲点”,除了给“援疆扶贫羊”打各类防疫针,另一个任务是跟踪盯住它们避免各种意外。

农户受监督,也有保障。每户分到的羊值不值1万元?选羊时既有专职兽医检查,也有懂行的村民代表把关。“他们拉开嘴一看,什么品种,一年能生几个,拿捏得清楚明白。”按照合同要求,3年期满后,受援牧户把1万元扶贫资金还回去,继续下一个畜牧业扶贫循环计划。

从2010年开始,上海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调整了对口援疆的地区,从原来的阿克苏地区改为援助喀什地区的莎车、泽普、叶城和巴楚四县,这里自然条件艰苦,经济基础薄弱,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的任务艰巨。上海市提出了“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的工作总方针,落实到具体,每一批援疆项目都着眼于“精准扶贫”让各族民众得到实惠。按照计划,“援疆扶贫羊”计划将惠及山区乡镇(场)1.7万户牧民。

教育援疆:双语推进从老师抓起

23岁的乌尔亚提·居麦用汉字在记者的采访本上,流畅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和学校。她是当地小学的民语老师,这一年,她专门脱产培训,学习汉语知识与技能,因为期末考试的内容将包括汉语听说读写各个方面。

今年6月11日,由上海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推动的喀什地区双语教学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主要针对当地民语老师进行双语培训,通过树立榜样,带动全体学生和社会意识到学好双语的重要性。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培中心还引进了上海团队,结合南疆双语推广实际,开发了“韬图”多媒体双语教学软件。“单纯的汉语学习比较枯燥,软件通过教程中的动漫、游戏等场景化表现来帮助我们理解。”  

    当地老师玛依努尔·艾来提说。

上海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人才民生组组长陶文捷介绍,截至今年8月,上海对口援建的四县已有近3000名教师参加了集中脱产培训,“双语”教育的动漫教程辐射了10万多人次学生,双语教育的效果将进一步显现。

卫生援疆:

疑难病症直接联动上海

“喀什450万人,仅有两家三甲医院,且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的老百姓享受不到。人才两头缺的现象严重,高精尖不足,基层赤脚医生的数量不够。稀缺的医疗资源全用在诊疗上,不能顾及预防。因此,医疗援疆既要解决后端治疗,也要解决前端预防。”上海援疆医疗队的总领队、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什二院)院长吴韬说。

上海卫生援疆的重点是推进喀什二院成为南疆医疗高地。除了硬件建设,上海7家三级甲等医院对口援助该院建立心血管、消化系统、肿瘤等方面疾病诊治的7个中心,开展了近170项新技术诊疗项目,提高医院重危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在此基础上,积极打造南疆新型医疗联合体,“通过组建大平台,把二院资源辐射到四县,扶持县人民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完善优化医联体范围信息化网络,在碰到疑难杂症时可以联动上海,得到大后方的支援。”吴韬说,喀什地区的医疗资源比较匮乏,有的县与县之间就有300多公里,打通医院间的信息,可减少病人的往返奔波。

如何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目前喀什地区已经有51名中青年医生在复旦完成了定向培养,这项培训项目还将继续。吴韬更推崇的是理念援疆和可持续援疆,24名援疆医生中,管理人员的数量,从最初的2名提高到现在的7名。

文化援疆:

本土真人秀促民族融合

而今,在喀什街头,随便问一个路人是否知道《喀什我最牛》,他或许都能和你聊上好一会。上海文化援疆的要义,是通过饱含正能量、传递新风尚的作品,为喀什的文化产业和喀什人的精神生活注入活力,引导年轻人向往现代、时尚生活。

“就业率不高,没事干不行,首要任务是让他们有事情做。”上海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杨元飞这样解释节目的由来:维族人民能歌善舞,在喀什的维语、汉语频道推出《喀什我最牛》这样一档真人秀,通过让当地人参加选秀,让当地导师点评,让大城市的世俗生活进入当地人的视野,让他们了解现在的时尚、流行以及年轻人在干的事。指挥部曾协调上海电视台为喀什地区电视台提供包括 《中国达人秀》、《中国梦之声》、《妈妈咪呀》等5000多分钟的大型综艺节目,并资助当地译制成维吾尔语,在当地是个创新。《喀什我最牛》进一步以当地民众为主角,导师包括一名当地代表性人物。“四个导师,一个汉族人,三个维吾尔族人,讲汉语时出现维语字幕,讲维语时则出汉语字幕。”文化援疆如何接地气,《喀什我最牛》成了一个样本。

文化援疆也一直随着当地人的接受程度和新媒体传播特点作调整。最初拍摄的宣传片《喀什四章》一集有40分钟,但为更好适应新媒体传播,今年拍摄微纪录片《喀什传说》每集5分钟,以风物民情为主线,呈现喀什地区和人民的精神与气质,预计“十一”期间可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