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来自新疆的创业报喜电话

发布时间:2016-10-02

上海市交通学校朱列援疆三年带教创业,回沪后“技术热线”依然不断

一通来自新疆的创业报喜电话

■本报记者 彭德倩

这几天,上海市交通学校朱列老师挺激动,缘由是一通来自新疆喀什莎车县的电话——

“老师,现在除了劳斯莱斯,其他牌子的车,我开的汽车服务中心都修遍啦,”话筒那头,是朱老师在援疆带教的创业班学生埃尔西丁。别人不知道,朱列明了,小伙子的创业路不容易,最初奥迪车开来修理,没人敢上前,怕修坏了要赔;到如今技术越来越牛,每月纯利润超过两万,路越走越畅。

援疆三年,不久前刚刚回沪的朱老师,与那里的老师、学生联系不断,“援疆对我来说,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情感交流。”他说。

“你们是榜样”

2013年6月,朱列主动报名援疆支教,成为上海市第八批援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的一员。

踏上莎车县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讲台,他发现语言首先成了问题。即使请当地老师在课堂上即时翻译,有时专业知识点也翻译到位了,但调节气氛的小玩笑、加强教学效果的打比方往往难以翻译到位,课堂效果不理想,怎么办?朱列想办法,先给当地老师上课,再请他们给孩子们讲理论,自己则加强实践课上的指导,手把手地教,沟通交流也更顺利。

“虽然我还不能用维吾尔语给学生讲课,但偶尔用维吾尔语问候学生,会让他们觉得亲切,拉近我们的距离。”朱列说,他用业余时间自学维吾尔语,最常跟学生们说的一句话,是维吾尔语的“你们是榜样”。他还记得,每次这么说,孩子们学起来都特别有干劲,与他也越来越亲近,学生阿卜杜·色拉姆常常和他交流对学习的感悟,甚至生活上的烦恼。

课堂之外,故事更多。一次,朱列和学生们吃冰激凌。

  学生们告诉他,之前条件有限,每年冬天人们从冰山上采集冰块储存到地窖里,待夏天拿出来做冰激凌。朱列藉此鼓励学生们勤练技能,参与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我们要从采集冰块的时候开始备战技能大赛,等到吃冰激凌的时候站在全国技能大赛的舞台上,为新疆争光。”

2014年5月,朱列带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汽车维修技能大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赛区的比赛,参赛选手全部获奖,其中团体赛二级维护项目,获得全疆第一名。

“爸爸去哪儿”

“对我的孩子来说,‘爸爸去哪儿’可能有着特殊的意义。”朱列说。三年前赴疆时,儿子小宸即将上幼儿园,父子俩曾早早约定“第一天上幼儿园爸爸一定送”,没能实现。家里人告诉他,幼儿园同伴每次问及小宸,“你爸爸去哪儿了?”孩子回答都特自豪,“爸爸去援疆,他在做很重要的事。”

原本援疆一年半,可为了手中的科研项目、为了将课堂、教学完成得更好,朱列主动请缨,延期一年半。当地的同事老师依力凡江陪着他一起去家访,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南疆地广人稀,需要好几个小时的车程才能到学生的家。当他们风尘仆仆地赶到时,学生家人给他们戴上了维吾尔族特有的帽子。“后来我了解到,戴上这顶帽子就说明他们把你当自己人啦。”朱列说,他觉得,自己正在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3年过去了,我们将要离开这片我们曾经奋斗过的土地和这里的人们,面对远在上海的家人的期盼、亲人的呼唤,其实我们心里还有很多留恋和不舍。”这是朱列临别离开时的发言。回到上海,他与学生们依然电话不断,正在创业的艾尔西丁,将老师的号码,变成了“技术热线”。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2月,上海市交通学校、上海市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与巴楚县职业培训学校协商签订了《南疆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协议书》,确立了对口援建的关系。朱列的同事,青年周志巍老师刚刚接棒赴疆,继续延续这份沪喀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