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三年之变

发布时间:2008-06-30

援疆,三年之变

本报记者 谭新政

编者按:

2005年7月,上海第五批56名援疆干部肩负着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及上海人民的重托,前往新疆阿克苏,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援疆工作。三年转瞬而过,援疆干部们即将载誉归来,他们不仅带回了阿克苏人民的深深谢忱,也带回了上海前赴后继服务全国的宽广胸襟。

三年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

三年之中,56位上海援疆干部,在阿克苏普遍经历了这样一个由长到短的心路历程。“刚来的时候,一个人躺在床上,想着还要呆上三年,感觉很长。”一位援疆干部吐露心声,“转眼就要回上海了,才发现时间飞快,我为阿克苏做的事还太少!”

说少不少。1.28亿元,37个项目,一个个都实打实改变着阿克苏人的生活:阿克苏博物馆、阿克苏妇幼保健院填补了地区空白;上海首次援建的9个白玉兰村,成为阿克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12个教育项目、8个医疗卫生项目,使当地的教育卫生事业日益呈现新貌……

阿依努尔的新房

上午10点,刚吃过早饭,阿依努尔就开始擦家具、掸尘土、拖地板,忙里忙外不亦乐乎。但在以前,她可没有这样的习惯。“以前住的是祖祖辈辈传下的土打垒房,房子又小又脏,还很危险,一遇到地震,屋顶就噼里啪啦掉土块……”说到现在,阿依努尔不觉莞尔:“住上了抗震的砖房,卧室、客厅、厨房都分开了,自然想把家里收拾得干净一些。”

阿依努尔所在的温宿县托万克佳木村,还有一个诗意的名字——白玉兰村。上海援疆干部盛程三告诉记者,上海援助3000万元,三年来在阿克苏的温宿县、阿瓦提县和阿克苏市援建了9个白玉兰行政村、39个村民小组,受益农牧民达2293户。“这是上海援建项目中投入资金最多、农牧民最能直接受益的项目”,盛程三说。

让农牧民直接得实惠,是上海援疆工作的一大理念。第五批援疆干部联络组组长、阿克苏地委副书记吴成说:“我们一直坚持以改善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基本生产、基本教育、基本医疗’为目标,把有限的援助资金和项目向贫困人口集聚、向农牧民下移、向贫困乡村倾斜,因此将资金总量的70%都用在了县、乡、村的项目上。”

于是乎,一说起上海干部,阿克苏人都翘起了大拇指:“亚克西!”因为件件实事,都帮到了当地人的心窝上:由上海援助1300万元、地区出资800万元建设的妇幼保健院,将为降低孕产妇以及儿童的死亡率提供切实保障;援疆干部李和根在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主持建立肿瘤、中医科,现在不仅阿克苏,甚至乌鲁木齐的病人都会乘飞机慕名而来,请“上海来的李医生”看病;为解决偏远山区农牧民的照明问题,援疆干部免费为山区贫困户安装了2000套太阳能照明设备,让这个位于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脚下的博孜墩乡亮起点点灯光;阿克苏市各乡镇场还建立起科技“110”服务站,提供24小时热线服务,并实施“村村通”网络工程,让农牧民也徜徉于“信息高速公路”……

村村都有“明白人”

对口支援,关键是要增强当地人自我发展的能力。用援疆干部们的话说,就是要“注重造血”,就是要“智力援阿”。

在茫茫戈壁中颠簸2个小时,来到了国家级贫困县柯坪的玉尔其村。2006年之前,全村几乎没有一个技术员,直到巴哈尔古丽库尔班副村长参加了“白玉兰”村委会干部培训班之后,变化才悄然发生。看着巴哈尔古丽库尔班,她脸上写满了自信:一年多来,她已在村里收了15个徒弟,跟着她学果树嫁接和栽培技术。她的弟弟用她教的技术帮人嫁接果树,1个月就挣了2000多元,她自己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能人。巴哈尔古丽库尔班踌躇满志地说:“我的果园一定会成为全乡最好的果园!”

和巴哈尔古丽库尔班一样,还有很多农牧民都受益于相关培训。2006年4月,上海安排200万元援助资金,启动了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扶贫培训工程,以23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为基本单元,对村干部、村技术人员、有外出务工意愿的贫困农民等进行培训。迄今,已培训2400人次,平均每村培训8人左右,使他们成为带头脱贫致富的“明白人”。

诸多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培训,是智力援阿的一大亮点。上海市人事局与阿克苏签署了《2006年-2008年上海市与新疆阿克苏地区人才开发合作》协议书,从三方面加大“造血”力度:一是干部培训,每年为阿克苏干部在上海举办五个培训班;二是干部挂职,每年选择一批阿克苏干部赴沪挂职锻炼三个月;三是上海专家西部行,组织上海的专家、教授、学者赴阿克苏进行咨询服务工作。譬如,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系主任沈本贤教授,对“西气东输”的源头克拉2号气田的220万吨稠油化工装置进行把脉指导,最终双方还达成了合作协议。

56颗心在阿克苏

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

三个“为什么”,成为56名援疆干部时时刻刻思考的问题。归期日近,许多干部发现,自己已将一颗心留在了天山南麓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或许因为姓名中也有一个“疆”字,援疆干部朱疆对阿克苏的感情分外炽烈:“回到上海,离开的是父母弟兄,回到新疆,离开的是妻子女儿,就像我阿克苏和上海的两个手机,总有一个在漫游。”

如此情愫,让干部们干出了精神,留下了感动。阿克苏市委副书记程敏,为了优选援疆项目,跑遍了阿克苏全市4乡2镇1场、5个街道办事处开展调研,起草的项目报告又三上三下分送领导和基层征求意见;地区扶贫办副主任盛程三,负责9个白玉兰村的援建工作,他每周都要到39个村现场办公,一圈跑下来就是800公里;2006年12月25日,回沪办事的援疆干部田国强在机场遇见了多年未见的好朋友,久别重逢,他劈头一句就是:“你帮帮阿克苏的孩子吧!”;温朝阳发挥专长,强化高危孕产妇管理,使阿克苏孕产妇的死亡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为报南来新雁到,故乡消息在云间。”援疆干部们将对家乡、对亲人的万般思念,尽数化作了对阿克苏的浓浓深情。也难怪,援疆三年之中,最不缺乏的就是不能床前尽孝、舍弃阖家团圆、难尽父亲之责的种种故事。“援疆三年,一生无悔”,也成为了干部们的共同心声。

第五批援疆干部联络组组长吴成,则对当地的“柯柯牙精神”赞不绝口。“阿克苏人民20余年坚持不懈,硬是在大漠戈壁中营造出了一片8万亩的绿化带,”吴成说,“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上海干部好好学习。”